第288章 财政预算

 就这么搞起来了。

 第一天,工匠出发,募集人手,选址建窑,同时告广大乡民承包书送抵。

 转天上午,各乡代表集齐开会,说明情况,分配任务,下午,便分段破土动工。

 场面颇为宏大。

 沿途四个乡,乡民逾四千五百户,而根据统计上来的数据,参与者破五千人。

 动用驴马等畜力逾五百头,独轮车板车上千辆。

 而作为发包方,要做的却不多,仅仅是派出一支有经验的“工程师”队伍,组建一支巡逻队。

 其中工程师负责带领施工,巡逻队负责维持秩序,处理一些突发状况。

 工钱按月发,畜力,车,也按标准算钱。

 但总预算是恒定的,各乡的承包段一共能拿到多少钱,也是定好的。

 这个时候,正经的做法是,规规矩矩,不说提前,至少也应该在规定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各自所属段的任务。

 否则别说剩下的钱拿不到,便是拿到的钱,少不得都要再说道说道。

 李二也没想到,这人修路修路,搞了半天,居然是这么个修法。

 好像除了出钱,还是什么都不用干,就参与修路的百姓自己看着办。

 可仔细一想,貌似又很不错。

 因为根据投入的人力物力,一条路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修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在这个基础之上,一条路要花多少钱,也大致能看得见。

 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敲定预算,敲定工期,再把相关的规章制度讲清楚,还真不用老盯着。

 最多就是组个巡查队,时不时看看进度,看看有没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

 没准效率更高,修建速度更快,还更省钱。

 而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更快的,更有效率的,把手里的钱都花出去。

 然后,还可以更方便又有效的对投资的各项目进行管理。

 因为通过这种项目预算制度,他可以很清晰的知道手里的钱可以办多少事,可以同时投多少项目搞多少工程。

 投资的项目工程,也会因为预算的存在,而得到更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