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以乐安县为中心,捐粮行动迅速辐射到周围几个县,再逐渐扩大至整个湘河郡,最终席卷了湘河旁边两个产粮大郡。

 三年前瘟疫结束后,三郡百姓给七皇子立的长生祠前,堆满了粮食。

 县衙、府衙、抚台等官府衙门,百姓们放了粮,头也不回转身就走,回去的路上,还会顺路摘苍颜花,放在长生祠前。

 真正的感恩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放在心里,就像七皇子喜欢苍颜花,所以这种蓝色小花,逐渐沉默地开遍了三郡各地。

 朝廷征粮的第一阶段任务,短短几天就被这三个还在恢复期的虚弱大郡,推到了爆仓。

 其余州郡的官员不信,可等到亲眼看见了那些粮,才终于信了,心神震动,不知如何言语。

 事情迅速传开。

 商人中有感慨者,也开始主动捐粮。

 文人墨客说起此事,情绪激昂,挥毫落笔:

 战时饥餐无果腹,官吏需征百姓粮。

 征粮何须恶人面,长生祠前举苍颜。

 三郡民心,何为民心?

 此为民心。

 第165章

 京城。

 如意楼。

 三郡捐粮的事在京城掀起巨大的讨论度。

 自有那自发宣传的, 在茶楼酒肆、街道码头给京城百姓慷慨激昂的讲述。

 如意楼的说书先生也不说书了,只说当年湘河救灾。

 “……所以这事儿啊,朝廷征粮征不上来, 要不是七皇子,两边打仗的将士饭都要吃不饱喽!”

 有那些胆子小的,自然不敢议论皇室权贵, 只小声的跟朋友讨论。

 “要我说, 七皇子从功绩、能力各方面看, 不都比其他皇子强么?”

 “是啊, 也就是前些年身体不好, 加上又是陛下最小的儿子, 建府上朝最晚,才慢了他那些哥哥一步,不然,现在朝廷上地位最稳的人,说不定是哪位呢……”

 如意楼聚的是雅客, 讨论这些的大多都是官宦子弟, 要不就是对朝政现状关心的文人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