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朝堂与宫廷的忠奸之争2

几日过后,朝堂之上的气氛愈发紧张起来,仿佛暴风雨来临前那压抑沉闷的天空,乌云密布,一触即发。自上次从御书房退下后,李尚书便深知,若想让皇帝下定决心彻查太师府,非得掌握铁证如山的证据不可,否则,那如庞然大物般的太师府,仅凭他的一番言词,是绝难撼动分毫的。于是,他一头扎进了这艰难的证据查探之旅,犹如一位孤胆的勇士,在黑暗中摸索着通往光明的道路。

李尚书先是精心乔装改扮,刻意隐去了自己朝堂重臣的身份,换上一身朴素的布衣,将面容也稍作修饰,扮作一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普通百姓模样。他悄然踏上了走访诸多曾与太师府有过往来的军营之路,心中清楚,太师府若真有贪污军饷之举,那些身处底层、每日为军需用度发愁的将士们,必定能察觉到些许蛛丝马迹。

每到一处军营,李尚书皆会寻个恰当的时机,混入那些正在休息或是闲聊的将士中间,佯装好奇地与他们攀谈起来。起初,将士们一听到有关太师府的话题,皆是面露惧色,噤若寒蝉,毕竟太师府在朝堂上权势滔天,他们不过是些微末小兵,哪敢随意议论。李尚书看在眼里,心中既愤慨又无奈,但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诚恳耐心地与他们交流,言辞间满是对将士们辛苦戍边、保家卫国的敬佩,又向他们表明自己只是一介关心国事的百姓,一心只为还朝堂清明,让真正为江山社稷付出的将士们能得到应有的待遇,且再三保证绝不会让他们因吐露实情而受到任何牵连。

或许是被李尚书的真诚所打动,渐渐地,有几位耿直豪爽的老兵,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开始向他吐露那些平日里深埋心底的实情。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军中的种种怪象,讲到军中粮草时常短缺,士兵们有时连饱腹都成问题,可上头拨下来的军饷数目却颇为可观,按理说不该如此。而且,一些本该及时修缮更新的军备,总是被各种理由拖延,导致在操练时,不少兵器都是破旧不堪,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而太师府的人却时常如走马灯般在军中耀武扬威,强行插手军需采买之事,那些负责采买的军需官对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诸多迹象串联起来,都表明军饷很可能被太师府暗中克扣了去。

李尚书一边听着,一边在心中默默梳理线索,将这些零散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信息一一仔细记录下来,不敢有丝毫疏漏。随后,他又通过多方打听,费了好大一番周折,终于设法找到了军中负责军需账目的一位小吏。这位小吏身形消瘦,面容透着几分憔悴,眼中满是对现状的无奈与愤懑。李尚书与他在军营的偏僻角落相见,几句交谈下来,便知晓他也是个心怀正义之人,只是一直被太师府的淫威所压制,敢怒不敢言。

小吏看着李尚书那坚定且充满信任的眼神,心中的正义感被彻底点燃,他咬了咬牙,像是下定了极大的决心,偷偷从怀中拿出了自己私下里冒着巨大风险记下的另一本账目。那账目纸张已然有些破旧,看得出是时常被翻阅查看,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太师府的人每次前来索要钱财的具体数目、日期,以及他们篡改军需开支的详细记录。李尚书接过账目,双手都不禁微微颤抖,他知道,这一本小小的账目,承载着的是扳倒太师府的巨大希望。与正规的军饷账目仔细一对比,贪污军饷的证据便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出来,每一笔数字的出入,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着太师府那看似不可撼动的权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