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百姓不送孩童读书,那免费呢?(第2页)

 “要想把州府治好,就得先让百姓有地可耕。” 

 “也要有人才,定襄初建,人才不足,你是功曹,可知道定襄读书人的处境?” 

 宇文拓是李想的心腹,在吏部混了这么多年,早就练就了一身本事。 

 面对李想的问题,他自信满满地说道:“目前,定襄共有一千三百五十七名读书人,其中有一千两百零九名是制科,一百四十八名是常科。” 

 唐代的科举,并不像明清时代那样,是按照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一步一步来的。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 

 定襄八万多人,读书人不过千余人,而且大部分都只是识字而已。 

 能参加科举的,只有一百多人。 

 这可是代表着一州的人才啊,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然而,李想却不这么认为。 

 宇文拓能说得这么准,可见他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而且,他看重的是实干,而不是科考。 

 “本王有意为定襄选才,设一份招贤榜,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招贤榜?” 

 闻言,所有人都是一愣。 

 这种东西,往往是各地军阀为了拉拢人才而建立的。 

 王爷这是要造反啊! 

 宇文拓并没有多想,只是问道:“王爷,这招贤榜是为了招揽什么样的人?” 

 “招贤榜,分为两个榜单。” 

 李想竖起一根手指,道:“第一,招纳普通百姓,识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技之长。” 

 “打个比方,如果你种地种的很好,那么你就是一个种地的人才。” 

 “还有,如果你能做木工,那就说明你是个做木匠的人才。” 

 “这个榜单,不看出身,不看识字,只看有没有本事。” 

 宇文拓沉吟片刻,有些为难地说道:“王爷,请来这么多人又有什么用?再说了,就算招进来了,也没有官职给他们。” 

 “没有官职。”李想淡淡一笑,道:“我要建一座聚贤堂,凡是被我招揽到的人,都会得到俸禄和住处,让他们的孩子,都能在这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