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6章 甘蔗地,棉花地(第2页)

 总不能等种完甘蔗,还没弄明白怎么结出糖霜来,那才是真正的麻烦。 

 “我问过他,许贵说他会在广州建一个糖厂,榨出蔗汁,然后运到长安城。” 

 很明显,李想并不打算把制糖技术放在广州。 

 这种核心机密,还是谨慎的好。 

 只需将干蔗汁,也就是白糖的原始原料运回长安,再经过加工,便可制成白糖。 

 “把甘蔗汁晒干,然后运到长安去,应该没问题。” 

 段开山想了一下,也就同意了。 

 “对了,咱们是在广州府的哪一块地?” 

 “广州府最好的地皮,就在番禺县,燕王府与房府的甘蔗地,都在那里。” 

 “好,那就明天带我过去。” 

 …… 

 就在广州的甘蔗长势喜人的时候,长安城周围的勋贵们,也开始种植棉花这样的新东西。 

 石静哼着小曲,往棉花地里加了些肥料。 

 去年,他种了新的南洋大米和稻鱼,让他的收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来今年他还打算继续养殖稻鱼,但听邻居们这么说,他还是决定听燕王府的管家来种棉花。 

 李想分了一半给长安城的勋贵,剩下的也只有三千多亩了。 

 李想想让燕王府做大唐第一的棉布商人,但绝对不想做第一大棉农。 

 “石福贵,你跟去襄州的石马和石豪,有没有来信?” 

 另一边,石福贵也在忙着给棉花施肥,两人认识很久了,偶尔也会聊上几句。 

 “上个月,我接到一封信,说他已经在襄州安顿好了,正在忙着开垦荒地,让他放心,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事情发生。” 

 有句话说得好,家书抵万金。 

 这个时代,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想要把消息传出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这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李想来说,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派人去送信。 

 “放心吧,我听说关中这次去襄州开垦南洋水稻的人有数万之多,朝廷对此很是重视,一定会安排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