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8章 站在燕王的角度考虑问题
“许参军,骆宾王虽然有希望考取功名,但单凭他一人之力,想要压制曲江书院,怕是有些困难。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wodebooks.com还有,渭水书院,也将在几天后正式成立。”
骆宾王走出许敬宗的办公室后,刘涵站在一边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这倒也是,不过明经科、进士科与明算科可不一样,不是普通工匠子弟努力几年就能考上的。这些年来,参加春闱的学子,几乎都是各大世家的子弟,没有一个是工匠出身的。”
对于大唐的科举,许敬宗还是很了解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许敬宗的功绩。
怎么能不研究一下呢?
“其实,如果王爷肯把房相请到观狮山书院去讲课,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想要加入经学院。再不济,你也可以请几位朝中重臣来书院教书,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读书人。”
刘涵的话,说得很直接。
作为一名读书人,观狮山书院也好,曲江书院也罢,甚至是渭水书院也罢,他最关心的应该是加入哪一个书院,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以大唐现在的科举制度来看,如果自己的教谕是朝廷命官,那就有很大的机会通过科举。
许敬宗听刘涵这么一说,便在脑海里把朝中几个官员都过了一遍,然后说道:“户部尚书戴胄刚刚辞官,你随我去戴府一趟,看能否请他入书院讲学。”
戴胄虽然不如欧阳询、虞世南这等儒道巨擘那么有名,但毕竟是前户部尚书,权势也不小。
至少,对于许多从外地来到长安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事情。
一所学院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其教师的水平。
这一点,就算是后世也是如此。
就算是马云捐了一千万,把学校建得金碧辉煌,也比不上北上广的任何一所重点小学。
在北上广,能进好小学的,以后至少也得是211以上的毕业生,985也不奇怪。
“如果戴大人愿意坐镇经院,那对经院的吸引力就会大增。礼部尚书颜师古和岑文都是京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能请到他们来书院讲课,哪怕只是像房二郎这样的客座教谕,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