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招贤令(第2页)

  老丈人的弟子,能力没的说。

  问题是谁愿意来岭南这个破地方,你就是给个郡守的官职,别人也不愿意来,有能力的待在京师当京官不香吗。

  薛明思考片刻,再次提出自己的见解:“王爷何不妨效仿秦孝公,颁布招贤令,无论出身,唯才是举。”

  “如此,或可吸引天下英才纷沓而至。”

  招贤令!

  杨斐双眼一亮。

  自己怎么就忘记这一招了。

  历史上的秦孝公通过颁布招贤令,成功吸引到商鞅这位放眼全史都位居顶级的大才。

  曹丞相的招贤令更绝,直接招来荀彧、荀攸、戏志才、程昱等杰出大才,组建了一套全明星阵容,也为后续自己一统北方奠定基础。

  虽说现在的大隋并非乱世,但招贤令一样能用。

  天下承平已久,肯定有诸多大才隐于乡野之间,这些人或是不为名利所动,或是缺乏举荐之人,从而无法步入仕途。

  不指望都是顶级人才,有个县令之才对杨斐而言,也是极好的。

  他对南海郡的诸多县令早已心存不满,更别提整个岭南有数百个县,哪怕召来百八十个县令之才对杨斐而言,都不嫌多。

  用咱老李的话而言:来多了我不嫌多,来少了我不高兴。

  总之,对于当前的杨斐来说,发布招贤令无疑是招揽人才的最佳策略。

  “好主意!子清真乃王佐之才。”

  杨斐由衷地夸赞道。

  薛明微微俯首致意:“王爷过誉了。”

  王佐之才这个词可不是后世那种低级商业互吹,这年头能被称作王佐之才的,绝对是对于其能力的极高赞美。

  就连当今的丞相顾渊,都未曾得到杨仪如此高度的赞扬。

  纵观整个大隋朝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只有寥寥数人能够荣获王佐之才的评价,由此足见这个赞美的分量。

  杨斐当即让薛明代笔,撰写一份招贤令。

  随后又命人誊抄数百份,并亲自用楚王印为每一份招贤令盖上印章。

  “来人,本王要岭南所有的县都贴上本王的招贤令,哪个县敢不贴或擅自取下,给本王记住,明年本王第一个便巡视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