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灾民中的读书人(第2页)

  人不够,那就花时间,前阵子山民的登记也是这么做的,那次花了三天时间,这次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不过灾民与山民不同。

  尤其是来自豫章、九江两地的灾民。

  江西自古以来就是才子之乡,唐宋八大家里面有三个江西人,到了明朝,甚至有满朝文武半江西的说法。

  豫章、九江两郡的灾民内竟然隐藏着不少读书人,粗略估算有两百多人。

  妥妥的意外之喜。

  要知道寻常的士族即便遭了灾,也不会沦落成灾民,士族的底蕴足够他们灾后依旧无忧无虑,能混成灾民的,基本都是寒门士子。

  十万人里面有两百来个寒门弟子,比例看似低的令人发指,实则已经很不错了。

  古代读书人的比例大致在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五间。

  明朝的书院与私塾数量在古代是最多的,读书人比例相应会更高,应该在百分之五,但其实也不高。

  一堆灾民冒出个千分之二的读书人。

  什么叫惊喜?

  这特么的就是惊喜!

  杨斐得知这个情况后,便打算让薛明将两百来人聚至一处,然后再亲自出题考教这些人。

  考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如果你是岭南某县的县令,你会如何改善民生》

  他希望通过这场考试,看看能否从他们中发掘几个真正的人才。

  他太渴望人才了!

  薛明充当主考官,防止有人徇私舞弊。

  两百来名读书人听闻郡守要考核他们,个个激动不已,他们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入仕的机会。

  成了灾民反而有机会入仕?

  当真应了那句老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杨斐并没有急于开始考试,而是给了他们三天时间,让他们去深入了解南海城的实际情况。

  他希望在三天的时间内,这些读书人能够充分理解他所制定的惠民三策,并在考试中展现出自己的见解和才能。

  三天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城外灾民在军队的严格管理下有序地进行登记,每日定时领取两餐。

  杨斐的粮食虽然充足,但并不富余,不可能供应三餐,对灾民而言,有两餐就已经很不错了。

  三餐,是给干体力活之人准备的。

  此外,杨斐还对负责施粥的官员立下了规矩:筷子浮起,人头落地!

  任何胆敢贪污或克扣灾民口粮的行为,一经发现,绝不姑息。

  对于灾民而言,无论是楚王下达的一日两餐制度,还是保证他们不至于喝到如水一般的稀粥,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