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知识的传承(第2页)

  若是换成五姓七望,或者弱小一些的山东士族,又或者再弱小一些的陇西勋贵。

  他们会怕皇帝?

  二便是杨斐根本不依赖这群世家豪强,他直接颁布招贤令,从其他地方招揽寒门子弟,甚至是读过书的商贾子弟,不跟你们这群本地世家豪强玩。

  反观皇帝,却不敢轻易脱离世家势力。

  杨斐的优势在于,他可以在岭南之外的大隋各地寻找人才,而大隋却无法做到。

  因为大隋之外多为未开化的地带,何来人才?

  其次,杨斐只需要一些县令之才足矣。

  而朝廷却不行,泱泱大隋无法仅依靠这些人来治理庞大的疆土。

  最后,一旦朝廷擅自大量提拔寒门或商贾子弟,那些强大的世家必定会群起反对,甚至可能引发叛乱。

  百年王朝,千年世家。

  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世家的力量与底蕴不容小觑。

  杨仪看出杨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念头,因此后者才会在岭南那等不毛之地创建教育部,整顿书院、规范师资,为岭南彻底摆脱世家影响而努力。

  但杨仪并不看好。

  书院与老师并非打破世家知识垄断的绝对手段。

  自先祖仓颉造字以来,人类经历了石壁刻字、龟甲刻字、竹简刻字,再到竹签蘸墨书写,以及蒙恬发明毛笔,直至纸张的发明。

  知识的传承从来不是依靠口头传授,而是文以载具。

  口头传授只适合一两代的传承,而跨越百年、千年的知识传承,仍然需要借助工具来承载文字,如此才能一直流传下去。

  但纸很贵,绢布也贵。

  竹简又太笨重,不及前两种方便。

  再加上印刷技术的限制。

  这才是造成知识难以普及的最大症结。

  老三想法很好,毕竟还是太年轻,未曾意识到没有知识,没有书本,即使规范了教育体系,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

  依旧做不到脱离世家的存在。

  但杨斐如今做的事,杨仪还是非常支持的,有他兜底,杨斐在岭南地区的改革可以大胆尝试,就算玩脱了也无关紧要。

  他会出手。

  更何况除了教育改革之外,杨斐还真正做到了让南海郡百姓变得更好。就拿甘蔗制糖这门手艺来说,岭南地区因此再也不会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