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造纸(第2页)

  相较于完全流水线化的白糖工坊,造纸工坊则没有太多精细化的物件,只是按照杨斐的要求制作了一些筛纸浆的池子,以及一些其他的辅助工具。

  等材料彻底煮烂之后,杨斐命人捞出,并用石臼进行捶打捣碎,分离出其中的纤维,这也是造纸必不可少的一步。

  此时,无论是木材,亦或是竹子,还是甘蔗渣,都被煮的软塌塌,一锤下去,便能彻底锤烂。

  杨斐看了看三者的不同。

  竹子与木材得到的纤维最多,而甘蔗渣的纤维略少。

  这一步后,便是稀释纸浆。

  工人们在杨斐的指挥下将捣烂的材料分别丢入各种比例的纸浆池中。

  同时,杨斐还命令一名文书对各种比例的纸浆池进行详细记录,并且还需要观察哪种比例的纸浆、使用哪种材料制作出的纸张最为优质。

  “开始筛纸浆吧。”

  杨斐又一次下令。

  工人们拿出帘子,放入纸浆池中,

  顿时,纸浆纷纷附着于帘子上,但杨斐知晓现在的纸浆并不均匀,他命令工人们左右摇晃,将纸浆摇匀。

  最终,帘子上的纸浆呈现出均匀半透明的模样。

  而到了这里,就剩下最后一步。

  滤水阴干。

  工人们将帘子反过来,使得纸浆从帘子上脱落,接着不断重复这一步,直到垒起来高高的一摞。

  在重力的挤压下,纸浆大量的流出废水。

  而这些废水,需要集中处理,不能流入河水之中,否则会污染环境,造成疫病。

  阴干的过程需要时间,尤其是在细雨绵绵的天气里更是如此。

  “待纸张干透,你派人汇报于本王。”

  杨斐走时,不忘叮嘱造纸工坊的负责人。

  “是,王爷。”

  造纸工坊的负责人连忙领命。

  众人随即打道回府,等候纸张干透再来见证奇迹的诞生。

  尤其是薛明与齐良。

  一人为南海郡守,一人为教育部部长,他们深知一旦岭南拥有了自己的造纸工坊,整个岭南又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并且,这二人亲眼见到了这种造纸的产量,只要干透后,纸张能有其他造纸工坊的韧性,岭南的造纸工坊便能生产海量的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