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3

 监控大厅犹如一座空中堡垒,永远在背向阳光的地方飘荡着。 

 冷峻而孤独,仿佛没有根的浮萍。 

 距离最后的理事会结束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天,邓爱伦依然觉得余音绕梁,他此刻靠在自己房间的靠椅上,望着窗外。 

 窗外是一片深空,以及视线所及的偌大的地球。地球的表面不再由蓝色统治,而是长出了一块又一块的红色的斑点。 

 “终究还是回不去了......” 

 这场会议开了整整三天三夜,除了他自己和少数几名年纪偏大的理事,一大半人都选择在会议室里吃饭睡觉。 

 因为他们讨论的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未来。 

 极端情况下,星火计划当中飞往火星轨道和火星的人类如果全部覆灭,至少,蒲公英计划还能带着人类文明的数字化希望往宇宙深处播撒。 

 所以,以怎样的数据清洗原则保存数据,至关重要。 

 邓爱伦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后,每位理事也都十分慎重地抛出各自的观点。 

 这27个人很快就针对不少原则达成了一致。 

 比如邓爱伦最后提出的那几点——所有人都认为,人类的“天下大同”需要在数字时代实现,也只有在灭顶之灾之前,大家才能真正将彼此视为同类。 

 所有人都认为,知识的载体——书籍和与人类七情六欲相关的文娱活动相关数据要保留,原本背井离乡的数字化人类就已经十分凄苦,不能没有历史的记忆和肉体以及精神的慰藉。 

 所有人也都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力量——比如公检法体系等相关数据也得保留,毕竟需要对抗可能产生的罪恶。 

 然而,在其它原则之上,人们便各有各的见解。 

 争吵来争吵去,最后分为两大阵营。 

 一大阵营以邓爱伦为首,主张保留生产力直接相关的要素,比如水电煤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基本的农林牧副渔、科技和工业能力,以及教育医疗等相关数据要保留,在此基础上,其它的能删则删;另一大阵营则以格斯理事为首,认为应当优先保留与政体和文化相关的数据,比如政府部门的设置、各类自然和文化遗产、宗教信仰、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