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谍影心生远意

第45章 这是一起谋杀案(第3页)

 龙科长早就听说他是神探,采信了他的判断。

 按照他分析线索,案件很快有了进展。

 凶手系东区一所中学女教员,叫唐小娜,保密局特工。

 死者生前曾与之关系暧昧。抓捕时已逃匿,正通缉。

 龙科长找到肖秉义,虚心请教破案思路。肖秉义故作谦虚。

 “领导,不是小人有本事。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风过留痕。'”

 “只要有人为,就有蛛丝马迹。”

 “侦探工作就是通过痕迹寻找真相。这次能破案,是你给了小人答案。’

 “小人只是在你基础上,稍加梳理,抽丝剥茧,加了一点点分析。”

 龙科长不解得问:

 “我没给你答案呀,为啥这样说?”

 肖秉义笑着解释:

 “龙科长事先介绍案情,小人归纳了一下,介绍了四点。”

 “第一和第三点能证明死者不是自杀。

 第二点,说明死者对凶手毫无防备。”

 “联系到他家人不在南京,很可能是个年轻女人。

 第四点说明女人是带着毒素去的。”

 “第三点已将口服毒素排除,只能另找突破口。”

 龙科长饶有兴趣的问:

 “你结论是女教员,凭什么断定是凶手是教员呢?”

 肖秉义继而解释:

 “小人请了两次假,来时请假,查了死者住所周围的五个垃圾桶。”

 “在屋后三百米处垃圾桶内,发现了一个报纸裹着的纸包。”

 “纸包内有一高脚酒杯,用女式白手套裹着。

 包裹纸是报纸,是本市解放后的教育创刊号。”

 “上有红墨水画的不很规则的梯形截面图,还有面积公式。”

 “看上去是思考时,随意写的。”

 “你也知道,事后化验结果,两个酒杯红酒是出自同一酒瓶。”

 “查看住所,地毯留有不明显小洞,小洞右浅左深。”

 “第二次请假去查了那个垃圾桶周围。”

 “在一拐弯处,发现凶手抄近道。土路上留有高跟鞋钉印,也是右浅左深。”

 “凶手个头如高于一米六五,小洞就会很明显。”

 “至于戒指藏毒针,以及神经毒汁。是美国女特工必备之物。”

 “轻轻一刺,十秒内,因脑神经麻痹死亡。警校毕业生都知道。”

 “联想死者,解放期间积极联络起义。虽未成功,已成为敌特必除之人。”

 “因他会拳脚,常人无法靠近。只有女人能做到,必为有经验的女特工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