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64章 调和

 中国人的性格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了,必须在这里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将屋子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不仅能用来描述中国人的性格,而且也可以套用在政治里。

 政治总是充满了妥协与退让。

 一步到位,固然痛快,但有时候步步蚕食,胜率才会更高。

 李放自信的指着屏幕:“如果曹小弟暗示司马师,让他推动追封之事,不必多想,此事肯定激起朝野汹汹。”

 历朝历代之所以会因为皇帝他爹是谁而争论,根子则在儒家的礼教身上。

 古代的宗法制度里,过继了,那就代表着已经是另一家的子嗣了。

 哪怕没有血缘关系,也不能改变。

 从汉朝到明朝,多个小宗入继大宗的皇帝,为了一个名分而和臣子争斗,

 而臣子的依仗,则大多源于臣子们心中对儒家礼法的敬畏。

 所以哪怕是司马师提出来的,哪怕他已经掌握曹魏军政大权了,站出来反对此事的人肯定不会少的。

 “不只是朝野,恐怕太后也坐不住的。”曹髦喃喃道。

 现在曹魏的太后郭太后,她本人并无子嗣。

 在曹芳被废后,她要保住自己太后的地位,只能依靠养子。

 这也就是她为何反对司马师立曹据为帝,如果不反对,那她作为太后的法理依据就不存在了。

 这样她又该如何庇护西平郭氏一门。

 曹髦昨日去侍奉她时,能看的出来,她十分欢喜。

 毕竟在深宫之内,她一个妇人又无丈夫,有个小孩子承欢膝下,她能不欢喜吗?

 可如果曹髦搞什么追封的话,那郭氏身为曹髦名义上的嫡母,她的太后权威也会受到打击。

 所以,她是绝无可能支持的。

 甚至会强烈反对。

 “没错!”李放也清楚这一点,“所以追封你父亲之事,绝对不能由你亲口说出来,必须让司马师自己提出来。”

 曹髦认真的看向李放,想听听他之后还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