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93章 明朝宗室之困(第2页)

奇。

 而关于这个话题,朱棣自然不可能不感兴趣。

 赵祯问了出来,李放也就顺着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首先啊,我们先明确一个观点:一个王朝的灭亡,不可能是因为一个单独的原因,而是多方因素综合影响下,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放看着面前的两人认真的说道。

 朱棣听了此话,暗暗点头。

 柜台前的另外两个皇帝也表示了解。

 “很好,你们能明白这一点就可以了。”李放语调上升了一些。

 “要说明朝的灭亡全怪这个宗室制度,那是欠妥当的。可要是说明朝的宗室完全没拖明朝中央财政的后腿,那更是胡扯!”

 李放斩钉截铁的这句话,让朱棣听了后双目放出寒光。

 透过货架的缝隙,朱棣隐约能看到外面李放的身影:“你要是能言之有物还则罢了,不然的话,诽谤朝政,咱非剐了你不可!”

 在他身后的徐妙锦,一脸愁容。

 她此时才觉得不对,自己的冒失举动好像把李放他们都拖下水了。

 朱棣在这里固然没有手下,可他本人就是一等一的猛将。

 现在距离靖难刚过去几年,朱棣的身体还好着呢,真要找李放的麻烦,他们三个也够呛能抵挡的住。

 柜台前正侃侃而谈的李放,不知为何突然打了个摆子。

 “总觉得有人在念叨我。”

 他心底闪过一丝疑惑。

 但很快,这个念头又被李放抛诸脑后:“明朝的宗室问题,是从开国之初就埋下了这个雷,而埋下这个亡国祸根的人,正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

 “啊?”赵祯和曹髦都惊讶了。

 “开国之主不大都是英明神武之君吗?你之前所言,明朝开国之君乃是从一介乞丐,而席卷天下,是自古以来得天下最正者,为何会有此疏漏?”

 赵祯不解的发问道。

 “呵呵。”李放轻笑一声,“开国之君亲手埋下亡国之因的例子还少吗?南梁的那位菩萨皇帝,那位一统南北的隋文帝,历朝历代的开国者,未必能看的多远。”

 赵祯摇了摇头:“用你的话说,这些都是短命王朝,不可做例子,这明朝毕竟存续了二百余年的。”

 “也对,那我就来详细给你分析一下!”李放打起了精神。

 转身将电脑屏幕调整了一下,李放搜索出了那本《皇明祖训》。

 “要说这朱元璋吧,确实是厉害,能从一介布衣,而成开国之君。历史上统一天下的皇帝,没几个比他厉害的。可或许也是因为起点太低了,有时候他看事儿,就是有些短视。”

 赵祯将凳子搬的靠前些,务求跟上李放的思维。

 “他如何短视了?”赵祯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字,出言发问。

 同为封建王朝的皇帝,对于另一位同行的疏漏之处,赵祯自然想要引以为戒。

 “就看这《皇明祖训》吧,朱元璋他竟然如此天真,妄想将大明后世几百年的人和事都给安排了。”

 李放语气有些不屑。

 “包括礼仪法令规矩等等等等,他一个人都要规定死,却忽视了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违背了历史的规律!”

 关于这一点,虽然对朱元璋驱逐鞑虏的功绩很是认可,李放也不得不批判一下。

 听到李放对父亲出言不逊,朱棣心中更是恼怒。

 眼瞅着他马上要按捺不住了,然后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可惜朱元璋费尽心思规定子孙后辈,想保证朱明王朝的安定。可他不过才驾崩了几年,他儿子朱棣就拿着这本书当幌子,直接来了个靖难。”

 李放指着屏幕上一条的信息:“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

 赵祯细细看去,颇为惊讶:“这大明的藩王竟能领兵?这朱元璋不怕再来一次七国之乱?”

 一旁的曹髦倒是不惊讶,若不是曹叡提防宗室,曹魏的宗室其实也能领兵的。

 “所以啊,朱棣领兵夺了皇位后,就慢慢的把这个口子给堵上了。”李放耸耸肩。

 之后,他简单的给两人讲述了一番靖难的始末,听的赵祯这个老实孩子目瞪口呆。

 “这天子未曾下诏,这朱棣便以其父的名号起兵,这《皇明祖训》果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