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121章 北宋的冗官(第3页)

 北宋为何冗官?那是因为开国之初就定了下优待士大夫的国策。

 不管士大夫犯了什么错,处罚都很轻,一般都不会置人于死地。

 最厉害的刑罚就是把你给流放,前脚流放地还没到,后脚再给你换个更偏远的地方,路上折腾死你。

 只是这样的手段,也很少用出来。

 一个组织,缺乏一个退出机制,人可不就越来越多了吗?

 至于为何冗官这么难处理?那就是还是要回到人身上。

 皇帝的想法再好,那是需要人去执行的,让官吏自己去砍自己身上的肉,他们怎么可能下得去手?

 而且一个国家那是一个完善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时候乱动,还不如不动。

 现代码农圈里有句话,代码只要还能跑,那就别去动它。

 北宋这套制度,流传至赵祯这,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头了,自有其惯性在。

 很难仓促之间改变。

 而且统治阶级未必想要改,北宋本质上是尽可能的与士大夫分享国家利益,大家一起来压榨泥腿子,这样来消除内部矛盾。

 这种分享,是整个朝野官员的共识,乃至包括那些武将。

 北宋年间,喝兵血,吃空饷的情况一年比一年严重,直到靖康之时达到顶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里做官只为财,皇帝突然想变,底下的谁会答应?

 若要强行靠武力推行改革,唐末五代的乱象犹在眼前,哪个皇帝又敢下这个决心呢?

 所以,北宋之时,虽有不少仁人志士看清楚了国家积弊所在,但总是徒劳无功,就是这个道理。

 说回吕夷简的奏疏,在里面,他对冗官之事倒也没有避而不谈。

 只是他却下意识的回避了关键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冗官?

 说到这儿,李放都忍不住了。

 “哪怕我之前没怎么精研过历史,我也知道,你们北宋的恩荫实在太泛滥了。”

 指着屏幕,李放都不免痛心疾首:“后来一查资料,给我都吓一跳,一个担任学士官职的人,二十年内,他的兄弟子孙竟然有二十多人能出任京官,这都是通过恩荫选上来的,简直不可思议!”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据,李放都懵了。

 他很难想象,这北宋都建立几十年了,一直维持这么庞大的公务员体系,是怎么还没亡国的。

 北宋的官员福利是历代之最,这一点也不用说了。

 背着这么重的包袱,还能扛到靖康,只能说那个时代的百姓确实坚韧。

 “二十多人!”赵祯自己都不可置信。

 李放说的问题是存在的,这他很清楚,只是他也想不到,一个人竟能恩荫出这么多官员来。

 毕竟从来没人让他看过这些数据。

 赵祯铁青着脸看着电脑屏幕:“这可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

 可这还没完呢,李放继续说道:“还有你们的科举,一次录取人数过多,且对诗词歌赋过于看重了。后来你还下令,凡是殿试都不得黜落举子,进一步加剧了冗官。”

 “啊?我怎会下令如此?”赵祯有些不可置信。

 李放闻言还有些为难,不知道该不该告诉赵祯。

 可能是一直以来,落榜生都有什么buff加成吧。

 黄巢屡试不第,于是有了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明朝裁撤驿站,于是有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近现代外国有个美术落榜生,于是......

 与之相同,北宋也有一个落榜生,还是赵祯这一朝的。

 他屡次科举,结果进入殿试之后,被刷了下来。

 想要参军入伍,结果因为长相抱歉,被人说有辱军威,又被拒绝。

 一怒之下,此人投靠了当时尚未立国的西夏,被李元昊赏识。

 他辅佐李元昊立国,并在好水川大败宋军,战败士卒的尸首枕藉千里。

 得意的此人写了首诗嘲讽北宋君臣: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撵,犹自说兵机。

 自此之后,为了避免像这样的人投靠敌国,因此北宋有了殿试只排名,不黜落举子的规矩。

 这个人写诗嘲讽北宋的人,名叫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