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139章 吕夷简的家族(第2页)

 对于兼并之事,赵祯倒是挺乐观的。

 自从看了现代的火器威力后,赵祯就无比确信,只要有了这些,天下人还不任自己予取予

求?

 当然,他肯定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但利国利民之事他也要推行下去。

 有那样的神器,何人敢反?

 听了赵祯的话,吕夷简也慢慢冷静了下来,亡国之祸就在几十年后,这种冲击对一个老人来说还是太大了。

 “怪不得官家一意要变法,是老臣不知进退,有负官家信任了。”

 赵祯随意笑了笑,只是将吕夷简扶着坐在了沙发上。

 刚一坐下来,吕夷简马上反应过来了:“官家面前,臣岂敢如此失礼?老臣身子骨还行,官家......”

 “此地又不是我大宋,我在此世无有半寸土地,连个村长都算不上,谈什么礼数,坐下便是。”

 赵祯强行拽着吕夷简一同坐了下去。

 李放家里也没那条件让他分个尊卑上下,一切从简了。

 客气了一阵,又招呼好奇的李治一同来看,几人这才看向屏幕上。

 “吕夷简字坦夫,寿州人,祖籍莱州。中国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师吕蒙正之侄、大理寺丞吕蒙亨之子。”

 “这是老臣。”吕夷简喃喃道。

 赵祯拖动着鼠标,一点一点的向下:“吕公不妨看看,后世之人是如何记载的。”

 吕夷简怔怔的看着一切,陌生的文字,但上面的内容却是那样的熟悉,跟着时间的记载,他仿佛又回想起了从前。

 之后几人依次看向下一个网页,是吕夷简三儿子吕公著的记载。

 吕夷简一生有很多儿子,但也只有这个儿子成就最为突出,在宋朝做到司空、平章军国重事。

 去世之后,身后事也极为哀荣,宋哲宗赠他为太师,申国公,谥为“正献”。

 宋哲宗还亲自为其碑文题字:纯诚厚德。

 这一切,足以说明他的成就。

 看到三儿子的历史名声,吕夷简不禁赞许的点了点头:“晦叔自幼好学,总算没有辱我吕氏门楣。”

 接下来是他的孙子,吕公著的儿子吕希哲。

 相比起父祖的记载,他的记载就很少了。

 不过也有收徒讲学的事迹,他主张“不主一门,不私一说”的为学态度,也算是青史留名,以文著称了。

 吕夷简表情稍敛,但也未见怎样,毕竟一家富贵至极,出个搞学问的后代也没什么不好的。

 “对了,朕忘记说了。”赵祯突然开口提醒道,“这上面名字后的数字,乃是此人的出生年月。”

 说着,赵祯回忆了一下:“我记得此前李放说的,今年我朝纪年是公元1033年,也就是说三年之后,此子便会降生了。”

 “啊?”吕夷简有些猝不及防。

 自己要抱孙子了?

 虽然不是第一次了,但显然这次的意义不同,自己这边刚看完孙子的生平,后脚就清楚了他的出生年月。

 时空之间的巧妙变换,让吕夷简有些不太适应。

 “三年嘛。”想了下吕夷简还真有种期待之感。

 之后便是吕夷简重孙子了,吕希哲的儿子吕好问了。

 他的事迹也不多,在靖康之间,更多是被宋钦宗作为一面旗帜,表示自己与其父宋徽宗的态度不同。

 宋钦宗借吕好问这个元佑党人的子孙名头,试图收揽人心,赶紧摆脱宋徽宗的影响。

 当然,他的努力失败了。

 吕夷简阴沉着脸看下去,未置一词,在当时那个时代,自己的重孙没什么力挽狂澜之策也不能过于责备他。

 乱世之中,能保全自身已是侥幸,何谈其它?

 只是看着看着,吕夷简瞳孔紧缩,情绪突然十分激动。

 他迅速起身朝着赵祯下跪,满脸痛苦:“官家,臣,臣教子无方,竟使得后人做出此等无君无父之行,臣万死莫恕!”

 屏幕上写的清楚,汴京失守后,宋钦宗被掳去了金人大营,然后金人立了张邦昌为帝,僭号大楚。

 这一手,不过是立个傀儡政权,妄图分裂汉地罢了,没什么高明的,金人也清楚张邦昌大概率坐不稳这个帝位。

 不过随手下个棋子,成了固然欣喜,不成也不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