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140章 改革科举(第2页)

 可要是隐瞒不说,那就真把皇帝当傻子了。

 果然,如吕夷简所料,赵祯听了此话,虽然脸色阴沉了一下

,可并未勃然大怒。

 他心里清楚,就算自己再怎么不愿意看到臣下拉帮结派,但派系这个东西是必然会出现的。

 从唐末的牛李党争,到北宋的新旧之争,历史无数次的证明了,报团取暖永远是人类的天性。

 赵祯就当没听见似的,脸皮抽动了一下,继续默不作声的看着李放。

 他想看看,李放接下来还要干嘛。

 李放见吕夷简承认了,然后开口问道:“那吕公如果公开上书要削减恩荫,裁撤官员,那会是什么下场?”

 他这么一问,吕夷简立刻明白了过来,李放还是想要劝皇帝暂缓行事。

 这和他的打算不谋而合。

 “那自然是群情激愤。”吕夷简立刻回道。

 说着,他双目出神,试着推演了一番局势,慢慢的,自己也沉浸了其中。

 “若是我在朝中提及此事,首先定然是宾客盈门。”吕夷简怅然说道,“那时来的应该就是劝我回心转意之人。”

 听到这话,赵祯也明白了,他默默的听了下去。

 吕夷简继续讲述:“若是老夫执意不改的话,接下来应该就是满朝的弹劾了。”

 说着他看向了赵祯:“到时,想来官家的案头八成会被弹劾老臣的奏章堆满。”

 满朝的弹劾下,吕夷简就算不想辞职,到时恐怕也受不住压力的。

 “真会,如此吗?”赵祯犹豫了。

 李放双手一摊:“你这个皇帝尚不能一言九鼎,怎么就认为天子加宰相能让众臣俯首呢?”

 若是加上了宰相,就能让所有人闭嘴。

 那到底谁是皇帝?谁是宰相?

 “老臣之前也非是不愿改革。”吕夷简趁机对赵祯进言道,“可老臣实在是捉襟见肘,苦苦支撑啊。”

 改革就要花钱,可这会儿,庞大的军费开支,再加上其余的各项支出,已经让整个北宋国库压力山大了。

 再贸然上马新项目,着实缺钱。

 “如官家所言,要是西夏马上立国,我朝西北必起战事,这又是一大笔开销,此时国库实在是难以为继。”吕夷简十分为难。

 听了两个人的劝解,赵祯不甘心的问道:“那难道朕就干看着?打退西夏前,就什么也做不了?”

 “我不是之前和你说了吗?你先从教育这些方向下手嘛,改革要慢慢来的。”李放劝慰道。

 赵祯一指吕夷简:“可吕公之前否了朕的提议,借口也是国库空虚!”

 吕夷简听到此话,咬咬牙:“官家若真欲行此事,那老臣倒还有些办法,从其他地方拆兑出十几万贯来应不成问题。”

 可教育这个事,是要覆盖全国的,别说十几万贯,就是几十万贯也打不住啊。

 见吕夷简实在为难,赵祯长叹一声:“眼下也只能如此了。”

 “等等,等等!”李放叫停了二人的谈论,“你们不就是发愁没钱吗?这事好办啊!”

 “李郎君难道还能无中生有?”吕夷简质疑道。

 既然知道李放是现代人,不是什么世外方士,那吕夷简也就明白了,他又能做什么?

 就算李放在后世有些身份,可一个国家的耗费,岂是他一个人能支撑起来的?

 赵祯却是不同,他期待的看向李放,希望他能出个好主意。

 “你们啊,就是思维不会变通。”李放摇了摇头。

 吕夷简拱拱手:“愿闻李郎君高见。”

 “你们之前不就是发愁拼音和简体字怎么普及吗?费心去教,既要花钱,又要和守旧之人斗争,事倍功半。”

 简单的重复了下他们面临的困境,李放干脆的给出了解决方案。

 “既然这样,那就让民间自己去学呗?”

 赵祯有些失望:“如果这样,那何时才能惠及天下?恐怕百年都不止吧?”

 在他看来,李放这个主意和之前吕夷简敷衍自己的主意没什么两样。

 要这么长的时间普及天下,那他何时才能找到足够多的人才,来帮助自己研究李放答应给他的现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