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148章 问计李世民二(第2页)

 哪怕吕夷简这个百官之首的宰相已经倒向赵祯,可他只是一个宰相,实际上能影响的人并不多。

 而且由于他的改弦更张,会使更多的人远离他。

 如此情况下,朝堂上要是能

再多出一股势力来,赵祯高高在上,吕夷简在下配合。

 如此两相制衡,说不定还真能更游刃有余。

 高明的计策,往往不需要什么详细的复杂,李世民只是点出了这一点,李放心中已经有后续了。

 李放颇有些感慨:“果然不愧是太宗皇帝,陛下之言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核心,怪不得您能名传千古呢。”

 李世民自得的捋着胡子:“哈哈哈,先生莫要再恭维了。人老了,听到这些话,着实忍不住的开心啊。”

 说笑了两句,李放打起精神来,将自己和赵祯合计的蚕食西夏之事再向李世民请教。

 作为兵法大家,想来李世民应该也能给出些指点。

 前方是一片大湖,这便是著名的太液池,想来当初李世民政变的时候,李渊应该就是在这里泛舟湖上的吧。

 一行人顺着湖边,吹着微风,慢慢踱步。

 李放将自己和赵祯他们商议的蚕食之计,详细道来。

 李世民听完之后,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他才开口。

 “世人都言,出奇制胜,却忘了兵家至理,在奇胜之前还有一句,以正合。”

 说着,李世民看向李放:“先生年岁不大,未经战阵,却已深得兵法三昧,实在是难得。”

 李放有些惊讶,这计策值得李世民这么高的评价吗?

 “陛下过奖了,我这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照抄历史上的成功案例罢了。”李放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呵呵。”李世民摆摆手,“世人庸碌,总以为兵法贵在出奇。可战阵之法,自战国以来哪还有什么新鲜的?谁带兵作战不是效法前人?先生有这个心,又能学以致用,已然超出旁人了。”

 一个年轻人,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诚心的向历史学习,在李世民看来,这已经是个很好的人才了。

 知识学识什么的可以培养,但是这种性格,是怎么都培养不出来的。

 李放不解的问道:“陛下对这个蚕食之策就没什么想说的吗?这个计划就这么完美?”

 自己面前的可是李世民啊,以三千骑兵,就敢迎击窦建德十万大军的狠人。

 就算那十万人有水分,那最少也是十倍的兵力差距吧?

 可李世民就是能正面破敌,一战擒获窦建德。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这句话,是对李世民最大的肯定。

 李世民摇摇头:“要说完美自然还不算,不过此策最要紧的地方就是呆板,只要堡垒能一步步的修筑到敌军脚下,有破绽又如何?只要大战打不起来,西夏必亡!”

 “此策的最大弱点就是耗费钱粮。”李世民点评道,“想要耗死一个国家,最少要十余年以上的坚持不可,要想猝然建功,几乎不可能。可世间风云变幻,什么政策能维持几十年不变呢?更别提一个如此耗费钱粮的计策了。”

 将时间尺度拉长,再好的政策都会在实施过程中变味。

 王安石的青苗法是个好政策吗?那自然是。

 可在底层官吏的执行下,良法硬生生的就变成了坏法,更别提蚕食西夏这样的大工程了。

 以宋朝官吏的素质,不上下其手那是不可能的。

 点出这一点后,李世民含笑看向李放:“不过因为有先生在,这一点被很好的补足了,只要宋廷能喂饱边境的士卒和百姓,那他们就会是这个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在古代,只要能让人顿顿吃饱饭,是真的会有人肯卖命的。

 更别提赵祯还有大义加持。

 被李世民这一分析,李放精神一振,李世民都点头了,说明他给赵祯出的主意没有乱来。

 李放笑呵呵的说道:“之前我虽然笃定,但终究是纸上谈兵,陛下这番话倒是让我彻底安心了下来。”

 “先生莫要自轻。”李世民回道,“先生能与各朝各代的能人异士结缘,自然是说明先生有这样的能力。别人不提,就我看来,先生即便是在大唐,将来也能入职宰辅,位列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