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追尊皇叔考(第2页)
想起曹芳,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但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郭太后对他如何能没感情?
只是作为一个小女人,在家族和自身的制约之下,郭太后也只能选择了放手。
实际上,就算她不配合又能怎样?
顶多是司马师做事不那么体面罢了,对于司马家的根基完全没法损伤半点。
大汉四百年,能被曹操、曹丕父子轻易换了房本,他曹魏才多少年?
不少家族之前才华丽转身过一次,从汉臣变成了魏臣,许多当事人,甚至都还没有过世呢。
从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到高平陵之变,中间的时间不过短短的二十九年。
曹魏不足以产生那么多的忠臣,为他而死。
所以,当面对司马家的威胁时,郭太后很容易的就选择了那条最简单的路。
如今曹髦的话,仿佛是让她找到了精神支柱一般,亦或者是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借口。
因此,郭太后自觉与曹髦有了共鸣,对待曹髦的态度自然更加友善了。
曹髦看郭太后哭的泪眼婆娑,自己也以袖遮面,陪着嚎了两嗓子。
但在袖子之后,曹髦不禁撇了撇嘴。
“真以为谁都是贪生怕死之人不成?外姓之人,果然不可靠。”
对于郭太后的难处,曹髦明白,但想让他认同那是万万不能。
不过这会儿迎合一下太后,曹髦还是能做得到的。
二人哭了一会儿,曹髦这才止住眼泪。
“母亲啊,儿此前说的话是肺腑之言,但大将军欲图母亲,也是不争的事实。到了他那个地步,就是不进则死了,哪怕是大将军不愿,其他人也不可能一直等下去的。”
郭太后顿了下,看向了曹髦:“我儿有何打算?”
曹髦进言道:“这天下尽可让与大将军,他愿意何时拿走,拿走便是。只是这般羞辱母亲,羞辱我魏先祖,实是万万不能!母亲当下明旨驳斥此论,万不可追封先父。”
“可与大将军意见相左,他若是发难,我......”
虽然不满,可想到司马师手握兵权,一言不合那阴狠的样子,郭太后就不免心头发紧。
曹爽和王凌的三族被杀才过去几年啊?
郭太后现在还没有忘呢。
“母亲不必忧虑,别忘了您先前说过的话。”曹髦温声安慰道。
“我说过的话?”郭太后看向曹髦,不解的问道,“我说的哪句话?”
“母亲不是说了吗?此事乃是高都侯所奏,与大将军何干?母亲下旨驳斥的也是高都侯,非是大将军。”
“可高都侯乃是大将军之胞弟,他之意不就是大将军之意吗?”郭氏还是觉得不妥。
曹髦耐心的继续解释:“那可不一样。母亲且想,若是将来司马氏代魏,称帝之人会是谁?”
郭太后眼神复杂的看了眼曹髦,心情有些难以明说。
“看来这孩子是真的放下了啊,禅代之事,他仿佛没有半分顾忌,随口便说了出来。”
曹髦如此轻描淡写的说出司马氏代魏之事,给了郭太后很大的震撼。
在古代社会,像禅位这样的事,都还要三辞三让才能受禅呢。
装也要装个样子。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你在装,那也要装。
可曹髦如今这么轻松说出此话,让郭太后的心里,不禁暗暗泛起涟漪。
但与此同时,她又安心了不少,看样子,曹髦是真的放下了,这也省去了她的担心。
脑中闪过各种念头,郭太后回道:“那自然是大将军了。”
“这就是了,是大将军,并非是高都侯。故而此番表态,虽是大将军的意思,却让高都侯出头上奏,毕竟大将军是要做大事的人,做事不能太不体面了。”
“你的意思是?”郭太后有些明白了。
曹髦继续给她坚定信念:“母亲此时下旨,不管在谁看来,驳斥的都是高都侯,与大将军何干?只要我们母子同心,想来大将军也不会逼迫过甚,此事毕竟与大事无关,若母亲反对,大将军未必会一意孤行。”
“可......”
“若母亲担心大将军反对,那且先试上一试,若大将军有所反应,那再行变更也不迟啊。”曹髦轻声在郭太后耳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