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203章 晋阳起兵,谁为主谋?(第3页)

 不知这时的李渊心中是怎么想的。

 李世民叹息可怜刘文静的遭遇,对此,一旁的几个儿子只能闭口不言。

 再怎么样,那是他们爷爷下的令,李世民能说上两句,他们却不能胡言。

 视频进度条继续向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议定大事,却不敢告诉李渊,因此犹豫不决之下,二人决定强行拉李渊下水。

 史书是如此记载的: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之后,便是裴寂的登场了。

 时太宗将举义师而不敢发言,见寂为高祖所厚,乃出私钱数百万,阴结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戏,渐以输之。

 李世民豪举百万钱结好裴寂,故意让人赌钱输给裴寂,让他出手帮忙。

 裴寂得了好处,又同样看出天下形势,欣然应诺。

 在好儿子与好兄弟的安排下,李渊睡了晋阳宫内的宫人,被迫踏上了反贼之路。

 然而这个时候,史书中的李渊还是一副愚忠的模样。

 在李世民向李渊揭露实情后,并向他陈述了自己起兵方略,而李渊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高祖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这段记载很值得玩味,李渊绑了儿子要送官这无所谓,重要的是前面这个“阳”字。

 在这里“阳”是个通假字,通“佯”。

 李渊是佯装不同意,而不是真的勃然大怒,要大义灭亲。

 最后在老友裴寂的劝说下,李渊这才不得不听从了李世民的安排。

 (裴)寂白状曰:“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今天下大乱,城门之外,皆是盗贼。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高祖曰:“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之后便是斩杀王威、高君雅,李渊正式以匡扶隋室举兵。

 在这些以李世民为主视角的史书记载里,晋阳起兵的李渊是一个十分被动的形象。

 面对儿子的密谋造反,李渊一无所知。

 甚至于,当李世民对他摊牌时,他还要坚持向朝廷检举揭发。

 若不是裴寂、刘文静等人的“阴谋”,李渊也不会走上造反之路。

 “那么,这些都是真的吗?李唐的开国之君李渊真的就是这么个形象?在这其中,又有没有李世民的曲笔改史呢?”

 随着视频里的这句话传出,李承乾几人的脸色变了又变,偷偷去看李世民的表情。

 坐在李世民怀中的李明达,好似也感受到了这不正常的气氛,小脸低沉着,没敢再乱动。

 而对于这番讲述,李世民面无表情,并未发表什么意见。

 “认真看吧,其中曲直,非是你们这些小辈仅凭臆测就能猜到的。”

 目不斜视的说出这句话来,李世民不再多言。

 李承乾和李泰闻言坐直了身子,继续看了下去。

 接下来的视频里,又介绍了《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的这段历史,在温大雅的笔下,李渊一扫前半段视频里的窝囊、犹豫的性格,处事果决,行动迅速。

 李渊不仅早有雄心,甚至于刚刚到任太原后,便暗中喜形于色,自以为是天赐自己起兵之机。

 在这段记载中,李渊才是晋阳起兵当之无愧的主角,至于李世民,他只是听李渊的命令行事罢了。

 “这个形象,和我们大众所知的李渊形象大相径庭。或许是因为李世民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让人们将唐朝建立的原因都归功于他,从而忽略了李渊这位开创之主。”

 “又或许是因为玄武门之事,唐朝的史官受到了李世民的暗示,为了强调李世民的皇位正当性,有意无意的将许多功劳‘移花接木’到了李世民身上,为他的皇位再添一份合法性。”

 “总之,两份记载的不同,也为李世民改史之论,又添了几分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