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212章 登门拜访(第2页)

 “好嘞,那小的就看好车子。”路宁应了一声。

 不一会儿,马车缓缓停下,李放翻身跳下车来,怀中的《洛神赋》也早就拿出来了。

 在怀里卷的久了,有些不平整了,不过好在没有太多褶皱,上面的文字还清晰可辨。

 “你们等着,我去去就回。”

 李放平复了下心情,迈步朝着高大的府门走去。

 这会儿王允估计是不在家的,身为朝廷的三公,每日朝政还需要他来处理。

 虽然总说董卓把持朝政,但以西凉军那焚书坑儒的文化水平,处理朝政肯定是不可能的。

 而王允就是董卓最为依仗的助手。

 现代某些“睿智”的新电视剧,拍摄三国这段时,总喜欢拍董卓如何如何猜忌王允。

 实际上,从董卓乱政再到被杀这段时间内,王允一直是董卓这头的。

 起码董卓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原因之一,自然是王允的表面功夫做的好,对董卓虚与委蛇,成功的骗过了董卓。

 再一个原因,就是王允的出身了。

 王允出身哪里?太原王氏。

 此时自然没有五姓七望的说法,所以太原王氏虽然也是世家高门,可比起袁氏、杨氏这些顶级豪门来,还是差了一节的。

 而且从地域上划分,王允是并州太原人,也就是关西士人。

 这一点也为王允后来拉拢吕布埋下了伏笔,大家都是并州人,老乡啊!

 当然这是后话了,说回上一个话题。

 十八路诸侯讨董,又称什么?

 关东联军!

 曹操的《蒿里行》里是怎么说的?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注意到了吗?那是关东!

 在董卓看来,我是凉州人,你是并州人,咱们都是不被这帮中原士族看重的边缘人物,自然更该抱团取暖。

 所以入京之后,董卓便对王允大加拉拢。

 而王允也成功的顺董卓的意思,表面加入了他。

 在董卓迁都长安时,他对王允的信任到达了顶点: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

 而且在关中站稳脚跟后,董卓又大肆册封,王允被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

 没错,所谓的温侯吕布,一开始其实是温侯王允。

 可一贯在战场上玩的董卓,哪里会知道,他觉得不可能背叛他的王允,从一开始就对他暗藏杀心。

 虽然有关东、关西之争,可王允是什么人?那是士人!

 董卓不过一个边地崛起的军头,如何能真正收拢士人之心?

 况且自他入京之后,倒行逆施,所作所为更是人神共愤,王允更不可能真的依附于他了。

 所以背地里,王允一直在筹谋铲除董卓的计划。

 回想着这些查到的资料,李放走到了大门前。

 门子主动迎了上来。

 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作为大汉司徒的王允,权势比起宰相来也差不了多少,可他门前的门子,却显得彬彬有礼。

 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李放的打扮。

 要真来个穷书生,他们就不会这么和善了。

 “这位郎君有礼了。”门子主动行礼。

 李放随意一拱手:“这里可是王司徒的府上?”

 “正是,不知郎君是?”

 “在下自外地远游而来,听闻司徒大名,特来登门拜会,望启通禀一声。”

 门子打量了一番李放,看着模样相貌倒是个养尊处优的世家公子,可哪有这么办事的?

 登门拜访王允的人自然有不少,可怎么着也要带点礼物吧?

 他就这么空着手来了?

 看看身后,李放身后也没什么下人跟着。

 好在门子谨慎,光看李放这身衣服,也没敢口出恶语。

 “这位郎君,倒是不巧了,朝政繁忙,家主此时还未归家,您可有名刺?小的帮您送上去,只是家主见不见您,小的就不敢保证了。”

 作为大汉的司徒,虽然有董卓乱政,可跑来王允这儿走关系的人自然也不少。

 人家也有一套标准的流程。

 可这话就难住了李放,名刺他是肯定没有的,而且就算有,自己这没身份、没背景、没特长的三没人员,想想也知道,王允怎么可能主动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