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253章 卖报少年

 总算是满足了合影留念的心思后,几个人才考虑要进去的事。

 赵祯开口说道:“算算时间,这个点也是报纸开始分发的时候了,进去寻个位置,静观其变吧。”

 “连樊楼也能让报童进来卖?”李放忍不住问道。

 在他的印象里,报童嘛,都是上世纪那些穷苦无依的小孩儿,拿着报纸在街头巷尾乱窜,时不时还要被人骂上几句。

 这樊楼一望可知的是权贵云集之所,那些报童怎能进来?

 赵祯笑了:“你莫不是忘了我的身份?以前那些孩子可能是孤儿,可到了我的手下,还能被别人欺负了?”

 还是之前李放的主意给了赵祯灵感。

 收揽汴京内的孤儿,忙时让他们帮忙卖报跑腿,给他们一口饭吃。

 闲时可教育他们读书识字,教导他们忠君爱国。

 时间一长,等这些孤儿长大之后,他们将是赵祯最忠诚的拥护者。

 只要收揽的孤儿足够多,谁又敢说这些人中不会出现一两个诸如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才呢?

 人总是要有梦想的。

 对于这一点,赵祯深以为然。

 这办法不是没有前人想过,汉朝时汉武帝不就干过吗?

 他收揽身家清白的子弟入宫担任宿卫,待这些人长大后,就是帝国最坚实的支柱。

 还抽到了两张ssr金卡、

 所谓六郡良家子,便是此辈。

 《汉书》记载: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而“羽林”、“期门”都是汉武帝创设的军队。

 那为何后世为什么没有多少人去学习这个政策呢?

 毕竟汉武帝都能借此击溃匈奴,足以证明这个政策的优秀。

 这其中虽然少不了卫青、霍去病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的功劳,但众多素质极高的良家子进入军队,整体拔高了汉军的军事素养,也是不争的事实。

 可汉武帝的政策虽好,但其中有一个很致命的要害无可避免,那就是太费钱了。

 在汉初时还好,刘彻招募的六郡良家子多是自带家产的,这就减少了朝廷很大一部分负担。

 而且他们大都出身于西北边地,所谓六郡即: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地。

 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抵御匈奴、鲜卑、氐、羌等异族的前线,当地民风彪悍,且与异族都有着深仇大恨。

 班固就曾经说过: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无论是为了功业,还是保卫乡梓,他们都有动力响应刘彻的号召,前往长安宿卫。

 这就为日后刘彻的大战略奠定了基础。

 可后世之人呢?

 汉以后,世家门阀越发壮大,各家只为门户私计,哪里还有汉朝时的大义之举?

 传至盛唐,府兵制尚未瓦解,大唐铁骑纵横天下,自然也用不上这一招。

 中晚唐之后,藩镇割据,皇权衰落,更没有腾挪之地了。

 等到了北宋这一朝,重文轻武,谁又会主动轻言兵事呢?

 而且,要不是李放给赵祯解决了资金问题,赵祯其实也玩不转这一手。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少年人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从养育他们,再到教育、训练,这些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要不是李放给赵祯找到了额外的财源,就算赵祯有心,他也是无计可施。

 李放当初只是随口给赵祯画了饼,可赵祯却自己给这块饼上画上了芝麻,添加了佐料,他是真想把这块饼变成一块真饼。

 宋仁宗,哪里有宋武宗听着顺耳?

 心底里,赵祯已经将这些报童视为自己的兵了,既然是自己的兵,那自然不能委屈了。

 为了扩大报纸影响力,更为了让他们不被欺辱,赵祯可是下了好一番力气。

 “陆业明也掌管了许久的皇城司,这樊楼再繁华,又岂能不给他面子?”赵祯还挺自信,“朕早已打过招呼了,这汴京城内,就没有他们不能去的所在!”

 说着,赵祯把手抬了起来,指向了身后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