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五岁识文、高中解元进士,为何不配殿下招揽?(第3页)

 “殿下未曾言明之意,臣恐难以从命。” 

 此人竟知晓一切。

 连朱元璋让其父进京的深远意图,也能窥探一二。 

 这便是那名垂青史,一代名臣解缙的风采么? 

 朱允熥不由正襟端坐,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解缙:“缙绅兄,吾之鸿鹄之志无需多言。但缙绅兄可愿随尊父归田问学,修身于野?” 

 解缙这般稀世奇才,性情自是傲骨在身,胸中沟壑皆系国家兴亡。 

 让这不足30岁的解缙,随父归乡埋头苦读,居家养性,显然违背常理。 

 而朱元璋为保全这位大明的瑰宝,不仅施展帝王之权威,更巧妙运用君父之道,布下一盘深棋。 

 在解缙这样的读书人心中,天地君亲师,是一条条铁打的礼教戒律,也是行走世间的不变准则。 

 天地,那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接下来,自然是皇上至尊,双亲次之。 

 而此刻,这至高与至亲的双重意志,合力促他归乡,哪怕他才智过人,也只能无奈接受。 

 面对朱允熥的问话,解缙面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挣扎与无奈。 

 朱允熥见他左右为难,轻轻一笑:“想来,缙绅兄心里也是千百个不愿意吧。” 

 解缙苦笑回应:“皇命不可违,亲情更是难以拂逆。” 

 “一切还没定下之前,都是有转机的。” 

 朱允熥语气坚定,目光炯炯地望着解缙。 

 他已将殖民的理念引入大明,未来更有数不尽的内政革新,每一项都是牵动国本的大动作。 

 他需要有人去实践这些想法。 

 就算他能预见一切,事事终须有人动手去做。 

 此时解缙连连叹息,神色黯淡。 

 他明白皇上召父亲来应天城的用意,也清楚让自己回乡读书的背后考量。 

 一方面,确是因为他性格刚直,不懂变通。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皇上对他无声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