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驿站人手不够,就让老兵补上(第3页)

 朱元璋眼中闪过期待,连忙催促道:“你说来听听,要是可行,爷爷让你放手去干,绝不能让为国流血的将士心寒。” 

 朱允熥应声点

头,“允熥以为,朝廷的抚恤银两虽能勉强维持将士家庭的温饱,却也算不上宽裕。” 

 “借此驿站改革的良机,不如挑选出那些因伤无法务农,或是抚恤金难以支撑全家生计的将士,安排他们到驿站工作。” 

 “即使无法亲自传送信件,也可负责驿站内的文书记录、居室整饬,或是仓库的盘点管理工作。” 

 朱元璋用力一点头,眼里满是对这主意的赞同。 

 朱允熥接着说。 

 “运通想,这次驿站改革,平日卖邮票这些小买卖,就集中在应天或者各州府的大城里搞。国家自然是要大头,但也得分点甜头给驿站里辛苦的吏目们。” 

 “这么一来,朝廷安排退伍军士到驿站当吏目,也不怕没钱发银钱了。” 

 “还可以根据各个驿站每个月收发信件多少、招待过往旅客和商人住宿、存货的情况,额外给些奖励。” 

 “这样一来,原来的吏目和新来的军士兄弟们,腰包又能鼓一些,养家糊口更宽裕了。” 

 这念头,是朱允熥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到的。 

 现在提出来,对朱元璋和詹徽这些高官来说,是解决驿站人手不足、怎么更好地照顾伤残老兵的好法子。 

 可对朱允熥而言,这更是一次尝试,试试看能不能更深层次地改革朝政,怎样更好地照顾那些在前线为大明朝拼命的士兵。 

 跟朝中官员比起来,大明朝最多的其实是那些没正式官位,却在衙门里忙活的吏目。 

 这些人多是地方上有头有脸家族的子弟,要么就是考不上功名的老书生。 

 时间一长,地方上就形成了这么个怪现象。 

 明明有朝廷正式任命的州府长官,但真要办事,还得靠衙门里那些老吏目,还有他们背后家族的助力,事情才能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