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不知道是怎么走下山的(第2页)

 他扫视一圈,见无人提出异议,便深入道:“你们或许猜疑,本宫与朝廷是在为心学站台。但须知,朝廷自有其法度,你们可曾想过,若朝廷真要强力推广心学,又怎会容得下理学?” 

 这话一出,不少书生猛地抬头,眼中闪过惊惧。 

 此时,多数人心中豁然开朗。 

 若朝廷真有此意,要让心学独大,销毁理学典籍,禁止世人修习理学,岂非易如反掌? 

 经过这一番剖析,不少人开始反思,之前是否错怪了皇太孙。 

 明明他能用最直接的手段推动心学,却并未付诸行动,这怎能算是偏袒心学呢? 

 这分明是对理学的一种维护。 

 众人的眼神不由自主地聚焦在前列赵承基等理学世家的书生身上,心中暗道。 

 自己等人定是被这些人给误导了。 

 朱允熥继续:道“本宫在此郑重承诺,朝廷选拔人才,绝不以学问派别为界限,唯才是举,不论出身贵贱。” 

 此刻,在众书生眼中,朱允熥俨然成为了一个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君主。 

 “我等谢过太孙。” 

 “太孙宽厚,国之大幸。” 

 当赵承基走到江陵山脚时,已经完全记不清是如何一步步走下山的了。 

 几个失去老祖的学子,步伐沉重地走在前方。 

 四周围拢着一群学子,他们热议的话题都是何时能重新开考。 

 赵承基暗暗握紧了拳头,紧跟在人群后面。 

 但周围的议论声,还是不停地溜进了他的耳朵里。 

 “太孙殿下真是仁至义尽,朝廷要亲自料理几位先生后事,送回老家安葬,这等胸襟,实在难得。” 

 大明朝皇太孙亲自过问理学大师的身后事宜。 

 另一人接话:“连那些人家的仆从都跟着沾光,太孙下令一并送回故乡安顿。” 

 “太孙如此仁心宅厚,是我们以往误解太深,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啊。” 

 有几个学子已经开始自我反省。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高声喊道。

 “各位,太孙殿下今日亲口承诺,朝廷将重新开启科举考试,我们都有机会再次应试。这全是太孙的慈悲之心,看重我们这些寒窗苦读之人。从今往后,在我心中,太孙就是圣君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