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进士就进士,同进士什么鬼(第2页)

 “爷爷,这次科举虽然出了岔子,但国家选拔人才的决心不能因此动摇。我已经吩咐礼部另择吉日重开恩科,到时便能继续挑选贤士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微微颔首:“天下英才不断涌现,朝廷求贤若渴,这一点咱心中有数。” 

 “不过……” 

 朱允熥脸上闪过一丝犹豫,“孙儿认为,南方新地安稳需派遣能人管理,如交趾道及三司、府县官员,均需具备治国能力。此举可加速新地融入中原。” 

 朱元璋深邃的目光定在了朱允熥身上。 

 他无声地笑了笑,“太孙有什么好建议吗?” 

 朱允熥坦诚相告:“孙儿认为,重开科举,应当有所变革。” 

 “变革?” 

 朱元璋闻言,后仰着头,眼神里多了几分玩味。 

 大殿里,群臣也纷纷露出不解的神情。 

 詹徽似有察觉,但不敢确定,好奇望向朱允熥。 

 朱允熥颔了颔首:“设交趾道三司,主官应由朝廷选派。地方官职空缺多,科举需选拔能推行惠民政策的人才。” 

 “孙儿觉得科举前三天内容不变,后六天加律法,算术,农学,工学等实用学科,选拔利于交趾道稳定发展的官员。” 

 要完全废掉老一套规矩,还得慢慢来,先从小处着手,再逐渐加大改革的力度。 

 最佳做法是用实际技术替换老旧题目,将技术考题融入公文写作能力中,既实用又能展现真才实学。 

 只要不改圣贤文章就行。 

 朱允熥这一番话说完,大伙儿心里头踏实了不少。 

 可没过多久,就有人揪出了个不大起眼、却挺关键的问题。 

 郁新弯着腰,“太孙是要给交趾那片儿派官吏?” 

 他这么一说,旁人也恍然大悟,脸上都写着问号。 

 毕竟,官和吏,那可是两码子事儿。 

 朱允熥建议。 

 “今年赶考举人约7000人,中进士者约500人。大明缺才,地方缺官,特别是交趾道。朝廷可选拔落榜举人中有能力者,派往交趾任地方副手,做官或当吏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