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十几万两银子的回礼(第2页)

 这两年,民间对皇室的好评如潮,是大明建国以来的又一次高峰。 

 作为京城,典范之地,应天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比如摊丁入亩,官绅同制,严管商税等措施,最为彻底,这里的百姓感受到的生活变化也最直接。 

 家家户户的粮仓里开始有了余粮,米缸不再是空荡荡的。 

 一晚上,应天府的街道被清水冲洗得干干净净,无需官府催促,居民们主动保持这份清洁,直到太孙的婚礼结束。 

 整个应天府的大街小巷装饰一新,红彤彤的喜庆色彩随处可见。 

 昨晚回京的沐英,留在宫中与朱元璋畅谈父子情深,今天清晨则沐浴更衣,出城前往神烈山,拜祭马皇后。 

 从朝阳门出城,沐英跟朱允熥肩并肩漫步在朝阳门外的大街上。 

 瞧着街道两旁无尽的民居,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红绸,脸上不禁浮现出一抹笑意。 

 “民心向着咱,那是因为上头施恩惠泽于民。今日这应天城披上红装,真真是大明朝君民一条心的见证。田税改革这事儿,往后推行起来定能事半功倍。” 

 朱允熥没急着接话,而是望向随行的侍卫刘远。 

 刘远立刻心领神会,驱马上前,贴近朱允熥耳边低语:“这不是官府安排的,全是百姓自己的心意。” 

 得知并非是那朝中官员手笔,朱允熥心中的石头这才落地。 

 他回头瞥了一眼沐英。 

 随后,朱允熥转向刘远,压低声音:“你去跟上元,江宁两县核实一下,应天城里外到底有多少户人家,中秋前夜,每家每户送一两喜钱,费用从太孙府的内库支出。” 

 刘远眼神一怔。 

 单是应天城内外,不算其他县,居民户数就超过十万了。 

 这么一算,可就是十几万两银子啊。 

 只是为了还礼? 

 朱允熥沉吟片刻,又补充道:“告诉上元,江宁的官员,这些银子是皇宫里头赏给百姓的。” 

 安排完回礼的事,朱允熥不由悄悄叹了口气。 

 这两年,朝廷户部跟宫里的内帑越来越丰盈,可他自己手头却并不宽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