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为了大明的火车、铁路,倭国都得打下来

 “修路与否,铁矿都得挖。” 

 朱尚炳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朱高炽颔了颔首,“新政下,朝廷得未雨绸缪。但眼下摊丁入亩、官员考核、军功授爵这些正忙着,再加上户籍制度放宽试点,朝廷想要再征集百姓服徭役,难啊。” 

 冯宏朗接话道:“这条路我们叫它铁路,那车便是火车。臣等算过了,想建铁路,人力得跟上。先得打稳路基,砍树做枕木,再往上铺铁轨。” 

 “另外,臣近来发现几处新矿,开采也急缺人手。仅靠朝廷现有的铁产量,铁路梦只怕是做不成……” 

 朱尚炳干脆利落扔出解决方案:“那就让曹国公跟开国公去外面招募劳力。” 

 没等朱高炽反应,他又接着说:“朝廷在山西、直隶那一带,早就收了不少倭国奴隶。只要倭人没有死光,咱大明人手问题就不算事儿。” 

 朱高炽眉头紧锁,沉默着望向朱允熥。 

 朱允熥倒是颔了颔首:“炳哥儿见解高明。” 

 大明,仁义之邦,这点没有人能辩驳。 

 这种认识,在皇室年轻一辈中,已悄然扎根。 

 当今大明,从蒸汽机到火车、铁路,原有的钢铁产量显得捉襟见肘。 

 火车与铁路的益处显然远超其弊,故而钢铁的需求量剧增,成为发展这项事业的咽喉。 

 需求既生,问题接踵而至。 

 如此一来,倭国仿佛成了原罪,而倭国奴隶则更显珍贵。 

 破解之道,便在于大明运用政治与军事双重手段,推进火车与铁路的建造。 

 战事,就此成了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逻辑自洽,理由充分,无可辩驳。 

 对于倭国的未来,在南征铁骑跟炮火下颤抖的敌人会怎样,大明新一代的当家人并不在意。 

 可在这些年轻的掌权者中,必须得有人站出来唱反调,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朱高炽恰恰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 

 当皇室第三代个个都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时,他便成了最理智的反对者。 

 “朝廷正忙着治理黄河,投入巨大。解缙倡议的那两条新式道路建设也提上了日程,开销同样不小。这几年南北征战不断,朝廷内部改革也在推进,处处都需要银两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