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老朱的决定,钟山功勋陵(第3页)

 提议在钟山建立功勋陵,安葬当代逝世功勋跟战场牺牲的战士们。 

 这番话,在乾清宫内激起了一片愕然。 

 朱高炽面无波澜地转动着眼珠,对于允熥那些跳脱常规的念头,他已司空见惯。 

 但无法否认,如果真的在钟山建成了功勋陵,让大明功勋和战士们的英灵长伴孝陵之侧,其对朝廷与军队的震撼与影响,将无可估量。 

 能够与皇陵相邻长眠,无疑是至高荣誉。 

 打从汉代起,历朝历代都视死后能安息在帝王陵寝旁为无上荣耀,必须是有卓越功绩者。 

 如果大明功勋陵落成,朝廷上下多少人便将此视为死后能伴驾钟山孝陵的无上期盼。 

 这背后,实则藏着深刻的政治意味。 

 朱允熥缓缓道:“伴君而葬,古已有之,皆属国家栋梁之荣。秦朝之前难以追溯,但从汉代起,譬如卫青、霍去病便长眠于汉武帝茂陵之畔。” 

 “唐代更甚,宗室贵族、功勋将领随葬皇陵屡见不鲜,李靖等得享陪葬唐太宗昭陵之尊……” 

 关中作为古代皇家陵寝的聚集地,自汉至今,帝王陵周边总伴随着无数功勋的陪葬墓。 

 朱允熥继而说:“信国公临终遗愿仅二,一为重返应天,二为再领兵40年。然而生死有别,首愿已成空谈。大明立国至今28载,老臣们年华渐逝,军中老士众多。” 

 “朝廷素以宽仁著称,律法严谨却从未薄待功勋。钟山有孝陵,若能增设功勋陵园,厚葬朝中勋贵、战士,使之生前竭诚王事,死后相伴帝陵,既成全了君臣佳话,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太孙言辞恳切,理由充分。 

 汤燮未曾料到,自己来京报丧,竟意外触发朝廷在应天城外钟山新建功勋陵园的计划。 

 若真能实现,父亲岂不是将成为首位安息于钟山功勋陵的大明功勋? 

 这对于汤家,无疑是无比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