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爆炸的榴莲
第879章 景川侯请战(第2页)
接着,在曹震之后,军帐内的其他高级将领们也都纷纷站起来。
“恳请太孙下达指令,让我们进入城市镇压谋逆。”
石伟毅观察上方太孙的脸色变化,同时留意下方曹震等人的情绪反应,摇了摇头说道:“尚未到时候吗,景川侯与众将军还需耐心等候。”
曹震立即回应道:“请问石大人,到底何时才算良机?如今谁不知道太原城内哪些人意图造反?那份黑名单想必您已阅过,现时正是我们率军进入的好时机。依据名单捉捕即可。”
“我等同意。”其他随行的军事官员亦附和。
曹震目光中流露出不满之意。
假如朱标对此处境一无所知,或许还有理由保持观望态度,静候事态发展。
可现下,明明知道哪股势力意在作乱,却还这般犹豫不决,如何能让人信服?
按照曹震的意见,应该直接派大军封锁太原,并命令锦衣卫及羽林军前往抓捕嫌犯。
鉴于朱允炆此刻正身处其中,无疑已是最好的人证。
至于证据,便料想一旦入城,搜索必能找到充分之物。
石伟毅感到一丝困扰,只得再进一步解释道:“用兵应谨慎稳重,不能只看到眼前一时之势,需要更长远地考虑问题。”
“如若依照曹侯所说,在太孙未抵此地之前便下令调动四方兵力围困山西道,何必还要亲临险地?”
伟毅虽感无奈,但他理解这反映了将帅们与文官之间处理问题方式的根本差异。
武将们只会关注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迅速化解危机。
而解决了一个问题后,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比之下,特别是像太孙这种层级上的人考量问题,便远远超过了单纯依靠武装干涉来达成目的那么简单。
世间如果所有难题,都能这么容易被解开。
大明王朝就不会遗留那么多悬而未决之事了。
曹震仍然面色不佳,嘟囔着抱怨说:“照高老这话来讲的话,在军队里这简直就是贻误战机啊。”
石伟毅当即脸色凝重:“景川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