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东晋·评论6

赵光义非常同意后面这段评论的内容。

 没错,虽然说“文人造反三年不成”,但是如果这些读过书、有些知识也有些眼界的读书人真的把心一横,非要和朝廷作对,全身心都奔着干掉朝廷的方向走,那对于朝廷的杀伤力其实也不是很小。

 虽然没有那种掌握兵权的将领直接反叛来的杀伤力那么大,但实际上——只要这个读书人不是只会读书其余什么都不会干的那种人,那他所造成的杀伤力也绝对不小。

 甚至,有些有点兵权的将领,由于其没有足够的眼光和眼界,也没有足够的政治水平和长远规划,于是最终反叛朝廷没两天,就落得个末路结局;可是读书人却能够想出各种诡计,最终比这将领存续的时间还要长。

 从这个角度算,那这种读书人的杀伤力可一点都不小。

 所以,虽然赵光义本人坚决地执行压制武将、分化兵权、将实际权力和道德制高点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政策,但是他对于文人‘、文臣,却也不是非常的放纵。

 文臣嘛,整体而言还是更能让人放心的,但也不能纵容得他们爬到皇帝的头上来啊。

 这方面不用担心,因此,赵光义思考的就是如今的科举制度究竟还有什么地方有较大的漏洞——第一个落榜生,黄某人,不就是唐朝的那个黄巢吗?

 那黄巢,可是是实实在在地搅得唐朝天翻地覆,四处翻腾。

 他大宋,决不能也出现一个这样的“落榜生”。

 至于那什么“上帝亲爱的次子”,这名号一看就是什么教派中的称呼,而大宋,据他所知,如今还没有这种教派吧?

 所以,这个杀伤力同样不小的落榜生,和他的大宋没有关系。

 ……这就好。

 这就好啊。

 -

 而百姓们,也在非常谨慎又热切地议论着他们所知道的官员们。

 虽然,通常而言他们所能够接触到的、较为了解的,也不过是当地的父母官,如县令、知府、太守这一类。

 [甲朝-某地-甲:我们这边的县令就是个糊涂官!什么事情都要交给师爷办,他万事不管,根本不管什么农事耕种,也不理会百姓的冤屈……师爷决定怎么办就怎么办,而师爷,那又不是个好东西,全看谁家的银子多]

 [甲朝-甲地-乙某:那不是都这样吗?当官的都只要求一个不要闹出事儿来,他治下看起来一片太平安稳,至于说到底谁是苦主,谁是恶人,那根本不重要,只要不妨碍他升官,他根本不会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