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投奔瓦岗(第2页)

 而恭恭敬敬听着他说话的,不只有幼童少年,也有几个中年人。

 老者继续道:“李密在杨玄感麾下的时候,机敏巧断,在杨玄感还没有真正败亡的时候就察觉到了结局,这就是他从杨玄感的种种行为细节中察觉到的;他能从官兵手里逃出来,也是因为他注意到了各种细节。”

 子孙们纷纷称是。

 老者满意点头,接着道:“而他之所以被人察觉行为不当,又被淮阳太守通缉,就是因为他一时忘情,没能做好隐姓埋名的细节,才导致了再次流亡。”

 本来李密在淮阳郡还算安稳,化名为刘智远,一直在淮阳郡待了几个月,甚至还能招收弟子,开班讲学,这谁能说他没有安顿下来?别的不说,单开班讲学这一件事,就已经证明了他留在淮阳郡基本上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证明他已经在当地取得了不低的信任。

 但是,这样的大好局面,却愣是被破坏掉了——因为李密一时的情不自禁,写下的诗,流下的泪。

 明明是在隐姓埋名地逃亡中,却竟然能在这方面露出这样大的马脚……这种可能和真实身份相关的东西,怎么可以让其出现?

 更不要说,写诗就罢了,流泪也罢了,却偏偏还被人看到了!

 这样的纰漏,完全是不应该出现的。

 也幸好,李密到底敏锐,在被抓住之前再次逃走了。

 但是更多的人,能够有这样的敏锐吗?与其指望自己能有这样的敏锐,不如指望自己把自己的事情掩盖的严严实实,不露分毫,任何可能暴露身份的事情都不要做,任何可能引发怀疑的事情都不要做。

 细节方面,尽可能做到最好。

 ——当然,他们家也没有什么隐姓埋名的需求,他们又不是要起义,要反对朝廷。

 但是,他家的这样一份家业,想要经营好,甚至更进一步,也需要严格把控细节。

 几个中年人也明白老者的意思,纷纷表示必定会严格把控细节,不放过一分一毫,绝不出现什么不应该的疏漏。

 年少的孩子们虽然不太明白,但也老老实实地记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