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昭天理(第2页)

是以王振不敢有所隐瞒,立刻道:“皇爷放心,云南的改土归流都按照长公主的意思处理,又有王尚书一同处理云南相关的事务,想必要比长公主预料得更早完成改土归流事宜。”

“有王骥在云南,也能起到安定西南边境的作用。”朱祁镇沉吟片刻,又问道:“瓦剌最近可有什么动向?”

提起这个,王振反而放心不少,道:“陛下放心,边境有报,鞑子争忙着在草原上抢东西,没有空闲来欺辱边境百姓。且如今我大明开放互市,又准许瓦剌来京城封贡,瓦剌若是胆敢侵犯,边军定会反击,以我军的实力,击败瓦剌不费吹灰之力,否则也先怎么会如此乖顺地俯首称臣。”

王振说的不无道理,朱祁镇只是应了一声,随后道:“瓦剌如今虽然乖顺听话,可难保不是内里藏奸,如今封贡和互市不过是缓兵之计,待到西南真正安稳之后,便是效仿太宗踏平瓦剌的时候。”

尽管朱祁镇不愿意承认,却也不得不直面一个事实,那便是皇考确实舍弃了北方边境的不少城池,这个过程是或主动、或被动的,导致主要的防守线不断回缩。

但如今的大明已经不是当初因为连年征讨鞑靼而内部空虚的大明了,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加上刚刚结束的麓川之战的检验,可见后勤补给方面大明没有任何问题。

再过几年,先前武举选拔出来的将领不说独当一面,至少也能充当先锋出击,再带几个老将搭配,这支队伍即便比不上太宗在的时候的强大,对付瓦剌应该也已经足够了。

到时候他便可以效仿太宗出征和父亲巡边那样,带领官员和将领一同征讨鞑靼,必定能够重现当初大明军队的雄风。

王振见他心中似乎十分笃定,立刻附和道:“皇爷所言极是。”

正统八年十月,深秋时节,寒风凛冽,京城中一片肃杀,杨稷终于被送上刑场,得到了早就该到来的结局。

而后秋雨连绵,连同处刑犯人产生的血腥气味也轻易洗刷干净,京城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殿下?”

朱予焕回过神,放下手中的信件,道:“徐恭给我来信,李初已经当街自杀,事情闹得很大,朝廷判杨稷斩立决,今秋执行,想必他的人头已经告慰李初一家的在天之灵。”

其实朱予焕对这件事早有预料,尽管当初徐恭说李初在狱中读书识字,看着清心寡欲,但朱予焕始终能够确定一点。

李初绝对没有轻易地放下心中的仇恨,他只是不得不忍耐仇恨带来的煎熬。

朱予焕让徐恭交出李初,为的就是“物尽其用”四个字。

她当然知道朱祁镇不会将事情做绝,毕竟杨士奇是首辅,又曾当过皇帝的老师,即便是王振也不好直接像处理安敬那样处置杨士奇的儿子,所以她才让徐恭暗中帮助李初。

李初是她的工具,她也是李初的工具,两人不过各取所需罢了。

怀恩脸上也并没有意外,只是叹息道:“他能够得偿所愿已经很不容易,这世上有更多人死得悄无声息,连报仇雪恨的那一日都等不到。”

朱予焕嗯了一声,将徐恭的信纸合上,重新塞进信封里,她正要烧掉,见信封里面还有一张薄薄的纸片,纸质粗糙,瞧着不像是信纸,不由微微一愣。

怀恩看出她脸上的意外之色,开口问道:“可是这封信有不妥之处?”

朱予焕摇摇头,只是拿出那张纸片细细端详,愣在了原地。

“杨稷不杀,何以服众?庶民苦痛,何人来除?生无家私,死无香火,要见天理昭彰,报应不爽。李初。”

短短几句话,三十六个字而已,却格外沉重。

朱予焕看着有些模糊的字迹,没什么意境之美,也没有什么文人风骨,但却力透纸背,一笔一划都格外认真。

尽管朱予焕未曾见过他几次,却在这一瞬间想到了他是如何认真地写下这几句话。

作为一个普通人,李初想要的只有一个结果。

——让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罪人以命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