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大唐度使(第2页)

 同时,东北黑土地极为肥沃,森林矿藏丰富,足以发展经济。

 而且东北靠海,在辽东半岛有不冻港,还有多条河流贯穿其中,交通也算便利。

 更美的是,东北大部分地区还是化外之地,发展空间巨大。

 侵吞东北的蛮族土地,不但不会引起中央王朝的过激反应,反而还能让李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疯狂指指点点。

 简直完美!

 而在唐朝人眼里,东北不过是一个充满原始森林和蒙昧野人的大冰坨子。

 强如房玄龄、侯君集,都看不见它的战略价值。

 只有来自二十一世纪、亲眼见证过东北工农业发展潜力的李明,才会把目光放在那苦寒不毛的化外之地。

 选择这里为自己的封国,完全可以安心地猥琐发育,而绝对不会引起任何人的警惕和注意。

 因此,李明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

 以辽东的营州、平州二州为跳板,一路北伐,吞并整个东北平原。

 而有了整个东北作为大后方,他的硬实力,就可以和中央王朝掰掰腕子了!

 甚至,等待时机有利,还可以……

 南下!

 入关!

 改换门庭!

 更美妙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那些精明谨慎的潜在敌人——如长孙无忌等,同样看不清李明这招所包藏的险恶用心。

 等到李明在东北的势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再阻止就晚了!

 “为天子巩固辽东、征讨高句丽?”

 侯君集没料到,李明殿下居然真的大唐带忠臣,尴尬地干咳一声:

 “咳咳,打高句丽当然没什么问题。

 “只要殿下能在营、平二州屯田,那些扶余蛮子不过土鸡瓦犬耳。只是……”

 他一脸苦涩:

 “只是……殿下,您想好了,辽东那儿可穷了。”

 地理阻隔,代表着中原的先进生产力同样难以触及那里。

 别说土人,那里连正经人影儿都没几个。

 侯君集可不想下半辈子对着袍子龇牙,或者和土人萨满一起跳大神。

 李明鼓励地拍拍侯君集:

 “放心,在我的治理下,那里会富裕起来的。”

 房玄龄也不解地问:

 “同样是帝国边界,殿下为何要选在动荡不安的辽东,而不是突厥已被驯服的西北,如沙州、伊州?

 “那里也有广阔空间,而且扼守商路,比辽东总归是富裕不少。”

 李明摇头:

 “西北不如辽东容易发展。”

 他可不是乱自信。因为最重要的一点——西北不能大规模农耕,东北可以。

 虽然东北和西北都是纵贯华夏历史的刷怪笼,但二者的底色是不一样的。

 西北资源太缺乏,不适合农耕。中原王朝就算短暂征服当地,也难以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上就地进行同化。

 中原王朝一弱,这些羁縻地区很快就各找各妈了。

 而东北则不同。

 东北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合农耕,又与中原有着地理阻隔,导致当地容易诞生足以抗衡中原的政权。

 比如高句丽,比如后来的渤海国、金等等。

 也就是说,只要能吃下东北,是有条件进行农业化改造的。

 只要彻底农业化了,东北也能变成汉文化的核心地区。

 而不是像西北那样,被恶劣的自然环境逼得谁过去都得游牧化。

 自然禀赋决定的发展潜力,正是李明将目光放在辽东的根本原因。

 至于大唐的两外两个角——西南和东南,一个濒临青藏高原,海拔太高。另一个与东南亚接壤,在唐朝间冰期太热了,都不纳入考量范围。

 房玄龄和侯君集认真听着李明讲述的道理,并提出一针见血的意见,并不因为他是少主而有所保留。

 三人就这样,一直畅谈到天黑。

 “我真是想不通。”侯君集自嘲地摸着头:

 “居然有王

爷想定都辽东,而我也居然同流合污了!”

 房玄龄也有类似的感觉。

 但他没有浪费时间感叹,接着问李明:

 “既然以确定要分得营、平二州,那殿下想要陛下封您为什么呢?

 “燕王?”

 “燕王李明,听上去不错。”侯君集点头。

 李明抱着胳膊思索片刻,微微摇头:

 “我觉得不行,我不想当王。而且我也不想当刺史,换个白手套替我来当就行。

 “我觉得韦待价就不错,他可以来当这个营州、平州两州的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