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让朕送儿子?好好好(第2页)
开发东北,人口是第一位的。
种田离不开人口,建设离不开人口。
稀释当地土人、将东北变成真正的核心地盘,更离不开人口。
大家与其窝在中原的尺寸之地,内卷到飞起。
不如向外殖民,卷死外面的人。
所以,为了忽悠……不是,劝导中原人民出关,为大唐开拓阳光下的黑土地。
李明毫不犹豫地发动了舆论武器,连番为东北造势。
虽说东北的区位劣势、以及中原人士对辽东高句丽的刻板印象,不是几篇软文、几条段子就能抹消的。
加上大唐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和出入城管理制度,想发动人民群众,自发地和他一起北上,那也是想多了。
但是,李明相信,舆论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
只要吹得够多,人们总会放下对那片辽远荒凉之地的成见。
等待时机成熟,总会有不安分的人,跟着他一起走出关外的。
而就在李明忙着为辽东军镇做形象宣传的时候,宫中也正在酝酿着一场剧变。
既然官方已经正式追封李建成为隐太子、李元吉为巢王,那就不是光赐封一个名号就完事了。
是需要有后续一系列动作的。
其中,为惨遭灭门的
两人续上香火,就是后续处理中必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臣请陛下分别将两位皇子过继给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
“如此一来,既合乎礼法,又能平息世人的争论。”
两仪殿的小朝会上,魏征郑重地献上奏折。
至于过继的皇子人选,礼法和传统也有相应的规定。不出意外的话,就是皇十三子、赵王李福过继给大哥李建成,皇十四子、辽东节度使李明过继给弟弟李元吉。
在古代的大家族之中,将小儿子过继给无后的兄弟,是十分常规的操作。
李世民捋着两撇胡子,不置可否地问其他大臣:
“玄成对朕的儿子做出如此安排,诸位爱卿觉得如何啊?”
细心的大臣不难品味出,皇帝的措辞中,隐约有埋怨魏征越俎代庖之意。
然而长孙无忌只当没听懂,立刻上前道:
“臣附议。”
“臣也附议。”
“臣附议。”
像是吹响了进攻的号角,一大片大臣们纷纷附议,觉得魏征此言甚妙,应该将李福和李明都过继出去。
就算不考虑太子党派之争,魏征的建言也是很有道理的。
九成宫之变,无疑给诸位大臣敲响了一记警钟。
陛下得位不正,确实在客观上削弱了皇权的权威性,给了各路野心家“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全面反思玄武门之变,不但能修补皇权的权威性。
同时也能巩固太子作为皇权接班人的地位。
对大唐政局稳定是很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