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这位姐,你也不想救错人被发现吧
第121章 这位姐,你也不想救错人被发现吧
“嘶!”
李世民又一次被头疼疼醒。
立政殿外,秋夜漆黑如墨。
“陛下?”杨氏迷迷糊糊地呼喊。
“没事,睡吧。”李世民温柔地拍拍枕边人。
很快传出均匀的呼吸声。
李世民轻叹一口气。
隐隐的头疼让他无法入睡,索性披上衣服,摸到书房。
自从长孙皇后去世,他就觉得,自己已经上了年纪。
证据就是每况愈下的身体,和愈演愈烈的病痛。
头晕头疼,胸闷气短,偶尔还会感到四肢麻木。
若是现代,随便哪个赤脚医生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高血压的典型症状,开点几毛钱的降压药就可以回家了。
但在唐朝,就算是李世民也只能忍着。
老李家祖传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制约了这位明君在后期处理国事的能力。
“呼……”李世民在桌边扶着脑袋坐了一会儿,病痛终于缓解了一些。
半夜的头疼还算好的。
每天下午的头疼耳鸣,是真的让他坐立难安。
李世民完全没有了睡意,索性拿起下午头疼时积累的奏折,在烛光下翻看了起来。
第一份折子,就是平州州府传来的最新情报——
说是“最新”,已经是两个月前了。
是九成宫事变后,平州刺史刘歆向陛下表的慰问奏折。
这消息传到平州花了一个月,刘歆立刻写书慰问,送过来又花了一个月。
除却成本极高、跑废好几匹千里马的军事急情以外,这算是正常渠道下,平州到长安的最速通信了。
顶着两个月的延迟,怎么玩?
还不如双手离开键盘。
所以,辽东那地方难管是有客观原因的。
“哦?平州豪族慕容燕疑似拥兵藏甲?赤巾贼疑似与高句丽相勾结?”
李世民从刘歆的折子里,得到了这么两条豆知识。
刘歆想借这难得一次的通信机会,拼命向陛下表现。
李世民只是瞟了一眼,便随手扔到一边。
这种小事还要汇报,刘歆这无能之辈是真拎不清轻重缓急。
贞观年间,造反还少吗?
从贞观的第一年第一个月,李艺谋反开始。
李孝常刘德裕谋反,静州、巫州等西南八州的山獠人造反,党项羌人造反、洮州羌人造反……
一直到最近,眼皮子地下的阿史那结社率谋反。
李世民是真的见多了大风大浪,关内关外哪个叛乱他没平过,他谈笑间灰飞烟灭。
等你平州和贞观九年的洮州之乱那样,当地土人杀了一个刺史祭天,再来搞个大新闻吧。
“李明这家伙也是有趣,怎么挑了平州和营州那俩鬼地方……”
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
营州原本就是羁縻州,姑且不论。
平州其实也能算大半个羁縻州。
传达政令两个月起步,坟头的黄花菜都凉了,根本没法治理,不“土人治土”还能如何?
“慕容家族是平州本地最大的士族,传承自北朝前燕的慕容鲜卑皇族。
“不论是当年杨广三征辽东,还是十年前我征东突厥,都向慕容氏借过兵,啧……”
李世民抱起胳膊沉吟起来。
慕容燕拥兵,他知道。慕容燕私自收税,他也知道。
这些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了,唐朝皇帝还不至于完全蒙在鼓里。
不过,他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
羁縻州的土司酋长也能拥兵,亲王国的亲王也能自定税种。
平州慕容氏所做的,帝国边疆各州也在这么做。
甚至慕容燕还算拥护中央的,还在使用中央王朝的开元通宝。
而不像营州,都自己铸造货币了。
没办法,大唐实在太大了,不分权给地方,根本管不过来。
“不知那个眼里进不得沙子的小泼皮,在没有他老子我的帮助下,和真正的地头蛇能斗成什么样子。
“对他也是一次警醒吧,以后在地方上当王,不是他一家独大,也得兼顾豪门大族的利益……唉。”
被士族蚕食地方治权,李世民也难免感到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