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老房:这个家没我得散

 第130章 老房:这个家没我得散

 两仪殿鸦雀无声,群臣连大气都不敢出。

 李世民坐在龙榻上,指着魏征,面目狰狞

 “你!你……呵,呵呵。

 “你啊。”

 他顺滑地变了脸色,满脸无奈:

 “你也听信了路边传言?什么‘皇子半路被劫,归来竟成匪首’,你长安快报看多了吧?

 “有谁会放着好好的皇子不当,而去落草为寇?”

 还真是“那位”殿下能干得出来的事……群臣不敢多嘴,暗自松了口气,有些埋怨地看看魏征。

 陛下都给了台阶,赶紧下吧。

 魏征久久地凝望着陛下轻松的表情,怜悯地叹了口气,旋即脸色一硬,也蹩脚地扬起嘴角:

 “既然那只是一伙普通的山贼,那更没有拖延的必要了,请陛下早下决断,即令并州大都督李世绩……”

 “民变岂能随意弹压?应以招抚为主。”李世民没耐心地打断了他:

 “况且,朕的儿子,还有诸公的儿孙,还被贼匪扣为人质。

 “你是要置他们于死地吗?”

 有混到山贼头领的人质么……朝堂众臣脸色微动,但没人敢直说。

 全国的邮驿快马,现在都集中在了辽东一线,所以与平州的通信一下子通畅起来,延迟最短“只有”八九天。

 因此大家对平州一旬前的近况,已经有所了解。

 当一个山贼看起来像李明,动起来像李明,胡作非为起来像李明,发起传单来像李明。

 但陛下说不像。

 那他就不是李明。

 陛下现在正念着辽东节度使的好,魏玄成你还是暂时安静点吧……诸位同僚在心里嘀咕。

 陛下已经把“皇子安危”这顶帽子搬出来了,如果扣下来,谁都没好过。

 魏征挺着腰杆,低着头,一字一句朗声道:

 “臣不知谁家子孙的安危。臣只知,江山社稷有危!”

 群臣倒吸一口气,都把脑袋低了下来。

 连帝室贵胄都不放在眼里,这种绝活,也就只有魏征敢干了。

 李世民只觉太阳穴在跳动,每跳一下,就好像大脑被搅动一下,让他又疼又恼,心中无名火起。

 但是,他硬是咬着牙忍了下来,只是脸涨红了一些,并没有龙颜一怒。

 言路不可断,这是长孙皇后去世前反复叮嘱他的,他真的记在心上了。

 魏征只当完全没察觉陛下的情绪变化,自顾自地说着:

 “平州的悍匪,已经不是悍匪了。

 “他们已经将田间乡里纳入了自己的控制,任命官吏、征收赋税、训练士兵,俨然是一个小朝廷。

 “而且这个朝廷,与大唐迥然不同,格格不入!

 “先不论那个小朝廷的官制与大唐截然不同。单论税收之法,他们就放弃了以户为主的租庸调,而是依据田亩所产,按比例征收赋税。”

 此话一出,衮衮诸公不禁议论纷纷。

 按田亩所产的一定比例交税,潜在的含义就是:

 地越大,交税越多!

 这对占据大批田产、本来就是大地主的百官来说,可真就是割肉了。

 “哦?按比例收税?”

 李世民挑了挑眉头,神情莫名有些小小的自豪,又很快掩盖下去。

 因为租庸调实质上是一种人头税,对贫农地主一视同仁,不但不利于均贫富,也导致百姓有很强烈的隐瞒人口的冲动。

 人头税的弊端,李世民不知道吗?他太清楚了。

 那为什么仍然要如此征收呢?

 因为方便。

 数人头,比数田产、数财产,简单多了。

 大唐在田里乡间没有那么多官吏,只能如此折中。

 如果推行以田产为主的税收,那土豪地主做手脚的空间就更大了。

 如今他们能买通税官,隐瞒人口。

 那他们能不能同样买通税官,隐瞒田产呢?

 事实上,从古至今,就没有哪个王朝能从最基层开始,掌握住广袤的农村地区。

 所谓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

 但李明……呸,赤巾贼,却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障碍——

 既雇佣了大批基层胥吏,又物理上解决了土豪地主。

 税基一下子就开阔了,

贫富差距也能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

 臭小子算你行……李世民微微点头,感觉头疼都好了一些。

 “陛下。”魏征把李世民的思路拉了回来:

 “那些山贼不但行使自己截然不同的制度,而且安抚百姓、开垦荒地、善待俘虏、兴修道路水利,将燕山贫苦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