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表叔我教你一些旁门左道(第3页)
那些虫豸迟早要拖他对抗高句丽的后腿。
到时候真就山贼殉国门、叛臣死社稷了。
光一个幽州刺史的分量,还嫌不够……
“殿下!”
侯君集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工作的时候要称职务……看着侯君集的脸色,李明也没有心情和他打趣。
“怎么了?”
“可恶,那群鼠辈!”侯君集恨恨地翻身下马:
“我们追逐撤退的敌军,一路追至高句丽境内,撞上了层层叠叠的地堡。
“我们攻不进去,只能放那伙败军撤走了!”
到手的首级和俘虏就这么溜走了,他心痛得难以呼吸。
李明也不由得咂了咂嘴,觉得这事情非常棘手。
有地堡托底,不用担心我们反攻包抄,那高句丽人岂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当我的平州是公共厕所吗?!
战术上虽然占尽优势,但战略上的被动态势仍然没有改变。
崔民干的到来给他提了个醒。
不另辟蹊径结束战争,这场仗就没完没了了……
“明哥!”
长孙延骑着马,风尘仆仆地从营州回来,摇头对李明报告道:
“不行,营州都督府被高句丽围得死死的,无法再向平州增调援军了。”
李明对这结果并不感到意外:
“十五万人泰山压顶,张俭能保住营州无恙、守住平州的东部、避免我们两面受敌,便是大功一件了。”
他一边安慰着灰心丧气的长孙延,一边搀扶他下马。
赫然发现,长孙老弟的背上插了一根箭头!
“我去!你……”
“哦?还落下一根?”
长孙延无所谓地拔下箭头。
幸好,他穿着厚实的毛皮大衣和甲胄,并没有受伤。
“营州的情况,已经这么严峻了?”李明忧心忡忡。
长孙延点头道:
“高句丽将营州围得如铁桶一般,远甚于平州。
“信使出去一个死一个,营州的通信已经被彻底切断,有一段时日没有和朝廷通信了。
“我也是命好,幸得薛万彻将军的接应,才能竖着回来见大家,否则就得躺着回来咯,哈哈哈!”
平静地说出了惊险的事实。
李明心里咯噔。
不但是因为自己的首席秘书差点遭遇不测。
更是因为,邮驿被封锁,意味着朝廷得不到任何官方的、他们可以信任的战报。
意味着,在幽州刺史的信笺到达前,长安那边甚至还不知道他李明正在和高句丽打得如火如荼!
“信息,信息,辽东离关中也太特么远了……”李明也终于体会到了边远地区难以统治的痛苦。
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不用他写信求援,那位暴脾气的天可汗肯定也已经派兵过来了。
问题就在于,这支部队是只打高句丽,还是连同赤巾军一起收拾。
如果是后者,那就大水冲了龙王庙了。
甚至存在一种荒诞的可能——在他费劲千辛万苦摆平高句丽、拱卫了大唐以后,反而遭受朝廷一记迟来的重拳!
必须双管齐下,一边做渊盖苏文的工作,一边做李世民的工作,尽快将事情的原委辩解清楚!
而这份艰巨的任务,单凭幽州刺史的书信,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完成。
因为朝廷对崔民干的信任还不及外戚张俭。
连张俭对李明的辩护都能被那些衣冠禽兽们怀疑。
身为决策圈边缘的河北士族、又刚被陛下摆了一道的崔民干,他的面子能有多大呢?
李明意识到,自己亟需一个信使。
一个面子够大、能让各方都信服的信使,当着皇帝、当着朝廷文武百官面,将平州之事的肇因、经过和现状,详详细细地解释清楚。
而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李明的身边,还恰好有一个。
有且仅有一个。
政敌的亲孙子,李明的好哥们,从头至尾参与平州之事
、对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的人。
“长孙延。”李明平静地说。
长孙延不由得深吸一口气,下意识地挺直了身体:
“明哥有什么吩咐?”
李明缓缓道:
“可能得麻烦你,跑一趟长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