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我们被李明保护得太好了(第2页)

 李明已反,高句丽人就是他放进来的,铠甲武器也是他提供的;李明已反,但高句丽人与他无关;李明没有反,但也没有对抗高句丽人。

 至于其他可能性,比如李明势力正在与高句丽肉搏什么的,就算是最极端的明粉也不敢轻易采用。

 毕竟在为自己涂脂抹粉的辩白信里,李明都没有提高句丽一个字。

 那他肯定是躲在山里,避开了高句丽与唐军的兵锋,坐山观虎斗。

 嗯,大家觉得,这非常符合李明阴险狡诈的人设。

 两仪殿,例行小朝会。

 与之前一样,朝臣们根据自己的屁股,分别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李明”理论,捉对厮杀起来。

 在一次次攻讦之中,事实越发模糊起来。

 李明的立场、辽东事变的经纬,完全成了烂账一堆,谁也说服不了谁。

 李世民盘腿坐在龙榻上,手肘撑着膝盖,颇为粗野地捋着胡子。

 他的身体虽然比上个月好了许多,但看着众爱卿们唾沫横飞的嘴脸,脸色却也越来越臭了。

 他隐隐感到,从民间到朝堂,暗中有一股力量在故意搅浑水,有理有据地放大李明身上的疑点。

 他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大致能猜到是谁,不动声色地瞪了一眼长孙无忌和张亮。

 长孙无忌非常无辜:对对对,又是我,北方大雪也是我干的。

 工部尚书张亮则不敢与陛下对视,心虚地低下脑袋。

 辽东的“义子”们突然像断了线的风筝,连个屁都没带出来,让他丢足了面子。

 不过张亮的情报网络突然拉大胯,也是有理由的。

 当一个地方连探子都摸不出来的时候,就说明——

 “豁?”李世民轻蔑地一哼,中气十足:

 “看来,高句丽这次是下血本了啊。

 “把辽东围得连一只苍蝇都飞不出来?”

 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他大概也能猜出一二。

 高句丽必然是倾巢出动,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地堡拍脸、炮灰堵口,将营州和平州牢牢地封锁了起来。

 用最纯粹、最粗暴的资源优势,堆叠出密不透风的封锁线,信使就算插翅也难飞。

 “但也有可能辽东那边已经送出信了,只是被雪灾困在了河北山东一带。”房玄龄面无表情地提出另一种可能。

 反正不管什么锅,先往雪灾上扔。

 别人信不信无所谓,只要有人和他辩,就能舌战三百回合,用垃圾时间拖过今天的朝会。

 这就是老房这段时间的策略。

 因为随着朝堂辩论次数的增多,风向正在朝不利于李明的方向偏移。

 能为李明争取到的最好判决,也是怯阵。

 身为皇子和辽东节度使,李明却躲在一边,坐视高句丽侵略国土、蹂躏百姓。

 既不参军相助,也不向朝廷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情报。

 简直丢尽了其父天可汗的脸。至于其他判决结果,那就更精彩了——

 谋反和既谋反又通敌之间选一个。

 “高句丽此番大规模调动,一定动静不小。李明殿下在最近的信里却只字不提,这实在……蹊跷啊。”

 房玄龄的副手兼老对头、尚书右仆射萧瑀说道。

 他一眼就识破了老房“往议程里塞垃圾议题”的伎俩,果断选择无视之。

 一场论战一触即发。

 笃笃……李世民轻轻敲着扶手,强行打断了双方的吟唱。

 “现在最急迫的问题不是皇子明,而是高句丽。”

 蛮子都特么倾国而出,把大唐国土搞屏蔽了,你们还在

搞内斗?

 分不清轻重缓急?

 刚才还斗志满满的群臣,立刻闭嘴了。

 不是他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而是辽东那边已经很久没有传来有效情报了。

 根据过时的情报来做决策、搞微操,这是要亡国灭种的。

 “按理说,就算高句丽大军压上,营州军也不至于没有反抗之力。怎么会一夜之间,突然连一封信也寄不出来了呢?”

 房玄龄抚摸着山羊胡沉吟道,望向上座。

 不知道陛下您有没有什么头绪?

 “咳咳咳!”李世民干咳几声。

 正是他在上个月头疼时,贸然发出的那封让张俭支援平州的诏令,帮助高句丽人完成了调虎离山的骚操作,让营州形势雪上加霜。

 可以说,营州溃败,老李的远程微操要背一半的锅。

 他们不知道的是,那支由薛仁贵率领、被调虎离山的营州军,其实在平州活得好好的,而且也不止一次地尝试联系长安。

 只是因为他们送的信无法走官道,被当成了民间乱传的杂音,被衮衮诸公们自觉屏蔽了。

 长孙无忌斟酌着词句,小心翼翼地说:

 “魏州都督府的部队已经北上了,行军大总管李世绩素有战功。这支部队应该……”

 李世民在心里粗略估计了一下,摇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