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高句丽疑似有点太城市化了(第3页)

 这是薛仁贵、崔民干等多方面消息可以证实的。

 因此,在长孙延回报以前,他也摸不清楚李二和朝廷对他的真实态度究竟为何。

 保险起见,他小声问侯君集:

 “你打得过他吗?”

 侯君集反问:“那你打得过尉迟循毓吗?”

 “吾未壮,壮则有变。”

 “我也一样。”

 “那就是你现在打不过他咯?”

 侯君集压不住嘴角了,一阵抽搐,觉得这天是没法聊下去了,把话题掰了回来:

 “在我们平州的地盘上,我是刀俎他是鱼肉,可以赢。”

 李明只是回了一个字:

 “嗯。”

 侯君集当机立断,右手放在背后打了个手势。

 随行的赤巾军骑兵本就高度紧张,立刻按手势调整马匹步伐间距,排成一字横队,像一堵移动的墙一样,向唐军压了过去。

 对天兵摆出进攻阵型,他们是真的想反了?!……对面的李世绩被这架势惊呆了。

 只是自报个家门装把逼,怎么激起了平州方面这么激烈的反应?!

 他当机立断,立刻——

 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拱手抱拳,认怂三连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末将李世绩,奉陛下诏令,增援李明殿下!

 “所幸天佑大唐,殿下无恙、平州无恙!”

 随行的骑兵也立刻下马跪地。

 李明没有全信,目光往李世绩身边瞥过去。

 是长孙延,他也在这支唐军队列之中,慢悠悠地骑着马,来到跪地的李世绩身边,也不下马,只是轻巧地朝李明挥了挥手。

 李明这才确认:

 “不是诈降,这些唐军是长孙延搬来的救兵。”

 紧张的队形立刻松弛下来,慢条斯理地来到跪地不敢动的唐军跟前。

 李明从马上跳下来,笑呵呵地扶起李世绩:

 “哎呀抱歉啊李将军,我们一直和高句丽二十万大军干仗,神经太紧绷了,让你受惊啦。”

 “是末将愚钝。末将来迟,让殿下孤军奋战,还望殿下恕罪。”李世绩毕恭毕敬地回答。

 他本来就身段柔软,被搞了这一出下马威,更是打死也不敢摆谱的。

 “哪里哪里,将军能来,就说明朝廷心里还有我们这个辽东,我们已经感激涕零了。”

 李明话里带刺地客套着:

 “听说河北大雪?冒着风雪还能大老远跑过来,辛苦你们了。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就你们这一支轻骑兵?”

 说话的语气,好像是李世绩的顶头上司似的。

 理论上,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与辽东节度使,是互不隶属的并行关系。

 情理上,作为中央来的援军,地方亲王更应该善待才是。

 李世绩完全可以不鸟他。

 然而,李明显然是个论外。

 “回殿下,末将动用的是魏州都督府的兵。除骑兵外,步兵也在赶来增援的路上。

 “既然平州无恙,以殿下的意思,是否让步兵原路返回……”

 完全是一副请示领导的低姿态。

 李世绩情商不低,对待普通的王公贵族,也素来彬彬有礼。

 而他对李明的态度还不一样。

 那不仅是出于礼貌,更是敬畏。

 因为军人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

 谁能打胜仗就服谁。

 而面对以贫瘠之力,竟战胜了二十万……呸,十五万正规军的李明殿下。

 这位武庙十哲也只能甘拜下风。

 在这位腰板笔挺的娃娃面前,李世绩天然就矮了半截,甚至说话都不敢大声。

 “行军道的事,你拿主意就行。”李明大气地摆摆手:

 “来平州,我们张开双臂欢迎。回魏州,我们也欢送——

 “大部队到哪了?还没到幽州吧?那里的风雪可够呛。”

 李世绩微微摇头,老老实实地交待:

 “应该已经快到平州边界了。”

 李明一怔:

 “这么快?!”

 魏州都督府距离平州,少说也有好几百里。

 而长孙延搬救兵,也才大半个月前的事。

 就这么短短二十来天时间,这些步兵是怎么穿越风雪走到家门口的?

 开折跃了?

 长孙延解释道:

 “我从长安回来、追上李将军时,他们就已经在幽州了。”

 早就到幽州了……李明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

 但只是一瞬,他立刻恢复平静,貌似随口一问:

 “你们是什么时候从魏州开拔的?”

 李世绩不敢隐瞒,和盘托出:

 “去年底,末将被任命为行军大总管,暂领魏州兵马。

 “今年一月初,末将奉陛下钦命出征。”

 哦,十二月建立行军道,一月初行军……

 也就是说,远在我求援以前,远在高句丽的企图明朗以前。

 甚至在大部分朝臣们怀疑我谋反以前……

 我的父皇李世民,就已经做好了反手对付我的准备了?

 最早怀疑、最早提防我谋反的,原来是我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