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该回到我忠实的长安了(第3页)

 感受到自己的职业生涯遭遇了重大挑战,韦待价不禁冷汗涔涔。

 薛万彻瞄了一眼,立刻回答:

 “这不明显选甲吗?”

 韦待价:“为什么?”

 薛万彻:“因为只有甲的图形有两个实心黑团子,其他三个是空心的。”

 李明恰好路过,听见两人的对话,惊讶地说:

 “薛将军竟有大才,您几乎可以当公务员了!”

 薛万彻一头雾水:“他这是在夸我吗?”

 韦待价点点头:“大概吧。”

 …………

 吏治是统治中最重要的环节,李明辽东的吏治上花了巨大的精力。

 除了引入公考的先进理念,李明还大幅度提升了吏员工资,正式单列入财政预算。

 这并不是因为李明自己曾经也是他们的一员,起了同理心。

 而是一种“高薪养廉”的路子。

 在近代以前,胥吏、尤其是地方胥吏,一直是拿不到什么工资的。

 全看雇佣他们的官老爷良心如何,心善的多给点,心狠的少给或不给。

 而生命总会找到出路。

 从官家拿不到钱,吏员就会凭着手里的一点小权,转而压榨百姓。

 这种潜规则在官场是心照不宣的,还有个专有名词,叫做“陋规”。

 相当于朝廷把矛盾转嫁给了职官,职官又把矛盾转嫁给了百姓。

 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就是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因为官老爷有正经俸禄,而小鬼们只能靠百姓打赏的“小费”度日。

 当然,这种陋规是不可能在辽东存续的。

 李明实质上打破了“职官”与“胥吏”之间的藩篱,把朝廷的职官当成上议院老爷那样的摆设,将其职能和工资预算都分给了胥吏。

 再辅以严格的纪律审查,虽然这样不可能杜绝贪官污吏的存在,但也算部分刨除了胥吏压榨百姓的制度性土壤。

 至此,辽东的统治框架彻底搭建完毕。

 剩下的,就是发展了。

 涌入的大量人口,除了种地、垦荒和打灰建设外,还有大批人力可以大炼钢铁。

 而辽东,可是全国煤铁资源最丰富的的地区之一。

 举个例子,唐山就在此地。

 有文科地理拉满的李明,有积极性拉满的工人,有合理科学的轮班和工资制度。

 一定能把辽东建成全国钢铁中心,用廉价钢铁制品,一举冲垮高句丽国内的冶炼业!

 “大山啊,全是树……”李明面对茫茫燕山抓瞎。

 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他明明知道,这里的山下储藏着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

 但就是不知道藏在哪座山下。

 他又不是学勘探的,在他眼里,每一个山包都长一样。

 就在他在山脚下怀疑人生的时候,遇见了同样怀疑人生的袁天罡。

 老袁本以为能借力传播道家思想,广纳弟子。

 没想到,李明取其糟粕、去其精华,把他的思想改造得面目全非,当成了科举的道具。

 “道长有何顿悟?”李明搭话道。

 “哼。”袁天罡都懒得看他一眼:

 “辽东的地脉就像您治下的辽东一样,不合常理,连风水罗盘都紊乱了。”

 李明没心思聊什么什么地脉还是人脉的,他一心只想找矿脉。

 嗯,铁矿的矿脉。

 罗盘是磁针。

 磁针,铁……

 李明忽然发现了华点:

 “道长你说什么,罗盘紊乱?”

 难道地下有铁矿?!

 袁天罡对这问题不屑地一呵:

 “贫道也不是吹牛,风水堪舆之术,还是会一点的。

 “在贫道眼里,您治下的辽东,到处都是地脉紊乱之处……

 “您怎么了?”

 袁天罡说到一半,发现李明在朝他招手,便自然地俯下身子。

 李明拍拍他肩膀

,语重心长道:

 “你来当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长,专职找矿。”

 袁天罡:???

 …………

 就这样,在一个道士的带领下,辽东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不但全民数学功底大涨,煤铁矿也不断被勘探发现。

 由于李明规定的煤铁矿公有政策,辽东迅速囤积起了一大批钢铁资源,导致铁器价格狂跌。

 商人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就在无以为继、准备关门大吉之时。

 长期居住本地、富有经商头脑的粟末人,发现了一条倒卖的捷径:

 高句丽的铁价仍然高企,与辽东形成了巨大的价格差。

 可以在高句丽高价转手啊!

 更棒的是,虽然历代中原王朝严格限制中原与周边蛮夷的铁器限制,只能通过走私倒卖一些。

 但李明反其道而行之,完全开放市场,甚至支持商人们走出去,输出产能。

 而高句丽由于和约的原因,也对大唐商人不设限。

 便宜又大碗的珍贵铁器,谁不用谁傻。

 于是,在市场无形大手的引导下,大批辽东商人被引导入了高句丽国境,导得到处都是。

 而当第一批商人踏上这块北方的热土时,却发现,另一件“辽东特产”已经捷足先登,率先占领了高句丽的空白——

 《平壤快报》。

 …………

 “尉迟循毓,那几个投奔我国的高句丽战俘,已经能够写作了?”

 李明来到了新建的长安报社辽东分社,仔仔细细地询问工作细节。

 负责辽东情报和渗透工作的小黑炭头点点头:

 “虽然还需要报社同仁润色一下。”

 李明赞许地点头。

 自由贸易和自由新闻,是他颠覆高句丽的两个主要抓手。

 而要让和平演变的文字能打动广大高句丽人,离不开那些高句丽润人的“本地化”修改。

 毕竟,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高句丽。

 “吏治、耕作、采矿、经济、情报、渗透……”李明在心里点数着。

 时间来到四月,治理辽东的几个重要方面,他都已经打下了基础。

 剩下的,就是发展、积累,等待量变引起质变。

 “在辽东暂时没什么事了。”

 李明望着天,自言自语道。

 该回长安,见见亲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