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李二:你收人心都收到朕头上了

 第164章 李二:你收人心都收到朕头上了

 “陛下。”新任的密探头子李君羡遵诏拜见。

 与前任的大众脸张亮不同,李君羡生得颇为挺拔英武。

 在接手张亮的“义子”谍报网络以前,他担任的是左武候中郎将,镇守玄武门。

 就是那座玄武门。

 去年禁军围困李明于立德殿、李世民率玄武门屯卫和百骑劲旅解救的时候,调兵密信就是发给李君羡的。

 信任程度可见一斑。

 “你接手张亮之职后,所查的案件可有进展?”

 案子有很多,但值得陛下专门叫来问的只有一件。

 “启禀陛下,九成宫发生不祥事件时,北方的薛延陀军队有异动,且与雁门关附近的书信往来突然频繁。”

 李君羡悉数奏报:

 “基本可以确定,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不但知晓此事,且深度参与其中。”

 呼……李世民心有余悸地呼出一口气。

 奶奶的,突厥蛮子和铁勒蛮子玩儿得够大啊。

 先灭皇族,再侵国土。

 里应外合之下,大唐命运如何还真的挺难说。

 未必会二世而亡,但蒸蒸日上的趋势定然会被打断,被蛮子们合力撕下一大块肉来。

 幸好。

 幸好被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辽东节度使力挽狂澜……

 “此外……”李君羡顿了一顿。

 “此外?”

 有新发现,李世民立刻收拢思绪。

 “此外,事件当晚,有一支阿史那结社率的残党逃出了九成宫。”

 李君羡一一说道:

 “他们一路北逃到了渭水边,被秦州都督府军追上,尽斩。”

 李世民回忆了一下,点点头:

 “确有此事。”

 因为没留活口,他当时还发了一通脾气。

 李君羡咽了口水,道:

 “那些突厥人,有被灭口的痕迹。”

 李世民眼皮微微一跳。

 “我们挖出了那些突厥人的尸骸,重新检查,发现他们尸骨上的伤痕较少,大多是被一击毙命,不符合穿盔甲战斗的常态。

 “可能是被从容瞄准要害,一击毙命,说明他们遭遇我军时,仍毫无警惕。此外……”

 李君羡缓一口气,道:

 “根据秦州都督府出入营记录,结合在夜间山地行军的速度推算。

 “当时秦州派出去的部队,不可能敢在残匪之前抵达渭水边,更不可能提前布设包围圈,将骑马的突厥人全部斩杀……”

 “你们去查过都督府的兵了么?”李世民低声打断。

 “查过,全查过,一个一个问话。”李君羡的声音也越来越低沉:

 “秦州都督府的士兵,没有一人承认,当时参与了那场渭水边的截杀。”

 士兵会冒领功勋、甚至杀良冒功,但绝不可能深藏功与名。

 也就是说……

 李世民紧接着追问:

 “参与截杀的那些士兵,你问过了吗?他们是属于哪个部队的?”

 “不知道。”李君羡摇头:

 “再也没能找到他们,好像……

 “凭空消失了。”

 嘶……李世民微微闭眼,深吸一口气。

 凭空降下一队自称来自秦州都督府的唐军。

 在剿灭结社率残匪、向追上来的禁军通报情况后,又凭空离去,不留下一片云彩。

 这当然不可能是什么天降天兵、助人为乐的桥段。

 只可能是……

 “因此末将怀疑:

 “那些来路不明的唐军,是专门埋伏在渭水边,将九成宫事件中的突厥叛匪灭口的。”

 李君羡说道:

 “而那伙神秘的军队,之所以能精准地预判叛匪的逃窜路线,并在渡口提前设伏。

 “要么,是因为那个渡口是离九成宫最近的渭水渡口,他们判断残匪必定经由此路。

 “要么……”

 “要么就是还有内应。”李世民接过了李君羡的推理:

 “在大唐内部,还有阿史那结社率的内应。

 “不但为其谋反提供帮助,还为他安排了失败后的逃跑路线。

 “只是……”

 李世民没有笑意地勾起嘴角,

似是揶揄那幕后谋局者的智慧与无情:

 “只是那所谓的‘逃跑路线’,其实是为了方便灭口所用。

 “将残兵悉数引诱到那里,便能一网打尽,以免自己的身份暴露。”

 李君羡深深拱手:

 “陛下高见。”

 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李世民并不感到意外。

 薛延陀就算有通天的本事,顶多也只能当个在外围摇旗呐喊的气氛组。

 真正要在大唐帝国的核心区域搞事,阿史那结社率独木难支,肯定得有内应。

 甚至于,那所谓的“内应”,才是这起恶性弑君事件的真正主使。

 而突厥人也好、铁勒人也罢,都不过是他的工具而已。

 队伍里有坏人啊。

 在大唐、在长安、在这太极宫……

 李世民心底里忽然涌起一阵强烈的倦怠感。

 阿史那结社率、张亮、李祐、李承乾……

 为什么?

 扪心自问,朕对尔等都不薄。

 为何尔等仍然纷纷远离朕?甚至不惜背叛朕?

 气氛有些凝重,李君羡不敢乱动,尴尬地僵在原地。

 李世民回过神来,赞许地勉励道:

 “查到了关键问题的蛛丝马迹,值得嘉奖。”

 李君羡立刻顿首:“末将万死不辞!”

 李世民重新转回到地图前,对着北方那一大坨薛延陀,平静地说:

 “但长安这边的调查力度,也许得要暂时降一降了。”

 “陛……陛下?遵旨。”

 李君羡大为不解。

 但他也深谙禁忌的知识和阳寿的反比例关系,决定啥也不问。

 不能真的什么都查,万一真查出来什么呢……李明这句听似荒诞的诡辩,无来由地在李世民耳边响起。

 他晃晃脑袋,对李君羡吩咐道:

 “将你的‘义子’们布设到北方前线,时刻关注薛延陀的动向。

 “征伐薛延陀的决定不变。”

 李君羡这才恍然,立答: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