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第168章 李明:灭国为什么要打仗?(第2页)
“那该怎么办?”
在听了李明的推演后,尉迟循毓不由得大汗淋漓。
没想到,赚钱太多居然还会诱发这么严重的后果!
治国真是一门马虎不得的学问啊!
“对策也简单,就是让商社把钱留在高句丽当地,这笔热钱不能随便进辽东。”
李明一边说,一边思索着,手指弹着桌子。
尉迟循毓觉得自己懂了:
“在高句丽采购当地的人参、鹿茸、皮毛等特产,再转手卖到中原,采购米面等物资再运回辽东?”
不得不说,尉迟循毓的进步也是明显的。
已经能设计一条三角贸易线路,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了。
但,李明还是摇头。
“从单纯做生意的角度来讲,这样确实可行,利润也挺丰厚。
“但别忘了我说的,我的商社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尉迟循毓被说糊涂了:
“明哥,你说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呀?”
李明的手指停止敲击,目光望向窗外的远方:
“灭亡高句丽。”
灭亡高句丽?
就靠这些商社?
怎么灭亡,用钱砸?
把高句丽的钱砸原地砸回高句丽,也不会让他们物价暴涨啊。
还不如用嘴吹来得靠谱呢!
尉迟循毓越听越蒙圈,连他也觉得明哥疑似有点太魔怔了。
“钱要花在正确的地方。”李明收回目光,看向尉迟循毓:
“这里面还需要你的帮助。”
“我的?”
“是的。”李明点头道:
“高句丽国内山林沼泽密布,道路不通,各地官员和部落酋长有很大的自主权。而渊盖苏文新君上任,也摆平不了这些地头蛇。
“我们可以用这烫手的钱,买通这些地头蛇……”
“让他们造渊盖苏文的反?”尉迟循毓一下子
速败转速胜。
“……那倒也没有那么方便。”
“那买通他们做什么?”
“获得他们的默认,使我们的商社可以在他们的地盘上兼并土地、开山采矿。”
这一套企业出海的“潜规则”,时至今日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仍然适用——
要在当地搞建设做生意,搞定当地政府没用,得搞定地头蛇。
尉迟循毓还是没明白:
“然后?”
李明:“然后资源往辽东运回来,资金收益作为分红,大头留给那些酋长地头蛇。”
尉迟循毓:“然后呢?”
李明:“剩下的小头则分给雇佣的当地人,以低于我们辽东、而略高于当地的水平发放。”
尉迟循毓:“再然后呢?这样就能灭亡高句丽了?”
李明:“地头蛇在尝到甜头以后,必然会巧取豪夺当地人的土地,将资源交给我们的商社开发,他们分得一杯羹。
“而失去农田的当地人,肯定挤破头地往我们的农场和矿山钻。”
尉迟循毓:“然后我们可以大量雇佣廉价的当地人了?”
李明:“不,我们维持工人的待遇不变,只雇佣一小部分人,时刻保持我们在做善事的形象。”
尉迟循毓:“就像我们当初在这里施粥一样?”
李明:“就像施粥一样。我们只管做善事,让酋长和高句丽王庭只管做恶事。
“然后我们实话告诉那些工人,钱都被酋长官员们拿走了,不然大家还能分得更多。
“两相对比,一正一邪的衬托之下,广大失地的高句丽人会怎么看我们赤巾军?又会怎么看他们自己的统治者?”
尉迟循毓这才豁然开朗:
“收买人心!”要一劳永逸地灭亡高句丽国,非收买人心莫属啊!
不,不仅是人心!
明哥这一手,还把广大高句丽的劳动力,吸收进了辽东的生产体系之中!
同时攥住了高句丽人的心和胃!
这样的灭国策略,不比打仗简单多了?
否则以平、营两州羸弱的自然禀赋,要想鲸吞高句丽得到猴年马月了?
“我懂了!”
尉迟循毓腾地站了起来:
“我这就让《平壤日报》开足马力宣传!”
他得帮帮不明真相的高句丽群众获得“真相”,接触辽东的先进思想,认清当地统治者的反动本质。
而之前吸收培养的高句丽润人,也已经走上舆论战线了。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高句丽,所写的内容很接地气,足以打动高句丽读者。
李明赞许地看着成长起来的小伙伴:
“这是你的任务之一,其二是指挥吴大娘继续渗透高句丽,帮助商社打通环节,让他们能顺利接触到土司酋长。”
以公营矿山、农场团结底层,以《平壤日报》等宣传材料吸引知识分子。
双管齐下,没有哪个前现代农业国家顶得住。
何况高句丽这种刚从部落过渡到农业社会、国内刚经历大动荡、领导人不做人、各种debuff叠满的大漏勺。
一场“平壤之春”很快就能席卷东北全境。
让他李明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吞并高句丽国。
连土地带人心的、完完整整的高句丽。
在他的构想中,高句丽也是华夏的核心领土。
打仗不但成本高昂、破坏社会,更会破坏人心。
增加了未来将其整合入华夏的难度和时间。
而唐朝气候湿润、东北适合农耕的时间窗口,也就这么一两百年。
不一定等得起。
如果能用有毒的热钱来“买”下整个国家,那简直是无本万利!
不过这套手法也只适用于步入农业社会、产生阶级分化的高句丽。
换到西北的薛延陀、西突厥这种松散的游牧文明。
这套阶级叙事、连同“商社”这种生产形式,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在工业文明萌芽以前,沙漠草原那块地方还是只能靠“打”。
“好的明哥,没问题明哥。”尉迟循毓干劲满满:
“我什么时候回辽东?”
李明也缓缓起身:
“先跟我把长安报社那摊子事理清楚吧。”
…………
目前,李明在大唐南北各有一个特务机构。
一个是长安报社,另一个也是长安报社。
只是两者名字相同,但内含完全不同。
在辽东的那个分社,是情报委员会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直属李明委员长。
尉迟循毓和吴大娘这两位负责人,虽然未必有多精明能干,但最大的优点就是忠诚。
而长安这边的总社,情况就有点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