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我们没干什么,只是准备铲平晋阳而已(第2页)
为了偿还战争债券,首席大“会计”房遗则左支右绌,拆东墙补西墙,已经穷尽了一切财技。
现在,李明轻飘飘一道命令,又凭空造成了更为天量的支出。
这么大一个财税窟窿,该怎么补?
“再发行一期债券吧。只要战争结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房玄龄支支吾吾。
这种把雷留到未来的做派,连他自己都没法说服自己。
看着老房动摇的表情,长孙无忌乘胜追击:
“动用如此巨大的成本,只是为了一场战术上的胜利。
“这么做,值得吗?”
对于同僚的这个问题,房玄龄的回答倒是一贯的:
“船到桥头自然直,李明陛下总归是有办法的。”
长孙无忌也无语了。
谈话就像鬼打墙,回到了原点。
而两人也正好走到了各自的马车前。
“长孙公,你可还有其他问题?没有的话,恕我先告辞。”
房玄龄麻溜地爬上马车,迫不及待地和同僚告别,各走各的路。
虽然两人的办公室是同一个。
“……便如此吧,为了大明的国计民生,公与在下还需要再多费些心。”
长孙无忌知道老狐狸在躲避问题,但他也知道,只要老狐狸想,他不可能再从对方嘴里撬出什么有意义的回答。
临行前,房玄龄从车窗里探出脑袋,对长孙无忌喊道:
“长孙公,你年纪轻轻就脚步虚浮,应该多吃瘦肉多锻炼,少吃油腻少烦心。”
你这是在向我传授老当益壮的秘诀,还是在阴阳我瞎操心?……长孙无忌嘴角抽搐,眼看着房玄龄的马车扬长而去。
胡来,都特么胡来!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大明整个国家,从皇帝开始往下,都是在瞎搞胡搞!
“明明天下大势已定,山西的战况其实并不影响整场战争的战局了。
“却偏偏要在这最后一战上,倾注如此海量的资源……狮子搏兔也不是这个搏法吧!
“乱搞,乱搞!这工作谁爱干谁干!”
回办公室的一路上,长孙无忌抱怨了一路。
不过抱怨归抱怨,回到办公室以后,他还是很平静地回到了自己的工位上。
房玄龄早就安安静静地坐着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语气如常地问:
“关于征调百万民夫赴山西前线的调令,是否已经拟好?”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回答:
“已经草拟完成。待房相审核完毕无误,便发各级州县执行。”
房玄龄面无表情地点头:“关于第六十二期战争公债……”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接下任务:“我这就起草募集说明书。”
即使心中有再多的疑问。
但既然李明陛下已经下了决定,那长孙无忌作为臣下,便只有执行到底。
这是李明与他父亲的最大区别。
李世民在下决策之前,会与心腹讨论对错得失,突出一个听劝。
而李明则完全是独断专行,不需要属下的意见,只需要属下的忠实执行。
但父子之间也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拿定的主意,基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最后都证实是正确的。
只要结果没有问题,那就算过程再怎么离奇,终究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吧?
“近朱者赤,我也是多少沾染了‘十四党’的习气啊。”
长孙无忌无奈地苦笑。
…………
几天以后,大明各地州县陆续收到来自上峰的奇怪命令:
收集壮汉和润滑油,火速送往山西战场。
这是什么命令?这得花多少钱,对战局又能有什么帮助?
每一位地方官都对这条没头没尾、又耗资巨大的政令感到费解。
但是在执行环节,没有一位官员有二话。
他们尽心尽责地收购食油、征集民夫,不折不扣地完成上面派发下来的配额。
以平州为圆心,海量的人员和物资开始了调动。
他们如同血细胞,沿着大明在全国各地修建、如同血管一般错综复杂的驰道和运河,往黄河集中。
黄河岸边,成千上万的民夫、脚夫和船员整装待发。所有的资源将在这里统一装船,逆流而上,向山西方向进发。
大明仿佛一个完整的机体,忠实地执行着头脑发出的指令。
…………
“儿臣拜见母后。”
“……母后。”
安顿在平州的数日之后,李承乾和李治依照约定,共同来到杨太后的下榻处请安。
李承乾的这声“母后”说得扭扭捏捏,相比之下,礼学家李治就喊得理直气壮多了。
虽然大唐的皇帝和皇储喊首席逆贼的母亲为“母后”,听上去有些怪怪的。
但是杨太后此时顶着的头衔,是正儿八经的大唐太上皇李世民之正妻。
还真是他俩名正言顺的“母后”,名义上的。
“请坐吧。辽东苦寒之地,二位屈尊在此,可还住得习惯?”
杨太后满面春风地招呼着二位,让下人替二位贵客看茶。
“谢母后。”
太后态度随和,两位“儿臣”可一点也不敢放松,僵硬地各自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