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志士的侠骨柔情(第3页)
彭家珍,义无反顾,投身于这次行动的最前方!
谁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谁没有对幸福与未来的渴望,谁不曾想着尘世生活的和平与美好?然而,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却不会自动到来。在这种时候,依然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彭家珍,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大写的人。那一句“共和不成,虽生亦辱”,就是他的心声了。他,将自己的生命,与共和大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当他怀揣着两枚炸弹,即将走出家门口的时候,他在想些什么呢?这一刻,斯人已逝,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已经无法完全洞悉了。从他留下的遗书之中,我们所能够揣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那个良弼,作为一个顽固的守旧分子,尽管为人所不齿。然而,透过他的哀嚎,我们依然可以想象一下,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良弼只想着清廷能够重用他,以便于负隅顽抗。然而,这种困兽之斗,又有什么意义呢?当他作为清廷的殉葬品的时候,再怎么哀嚎,也是毫无意义的了。就好比说,那浩浩江水,总是在不停地东流入海的。你却想着,要凭自己的一己之力,阻止这水流,只能说是不自量力,荒唐可笑的了。不过,他也算有着清醒的一面吧?那一句“炸我者,真大英雄也”,出自良弼之口,倒是颇为发人深省的了:或许,回光返照之际,这个守旧分子也想清楚了,自己所做的那一切,都是徒劳无功,都是无济于事的。然而,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了。
让这良弼清醒过来的,就是彭家珍了。
如果有来生,这样的两个人再聚首,又将如何呢?
从表面上看,良弼是封建王朝的殉葬品,彭家珍却是共和的奠基人。这样的两个人,就算是再相逢,也是话不投机的。然而,事情未必就那么简单。良弼最终似乎也意识到了,给他当头棒喝的,正是来自不同阵营的这个对手!也就是说,如果还能够重新选择的话,这个守旧分子,或许就要重新掂量一下,面对着时代潮流,自己该何去何从了?
而彭家珍呢,我们说他有“嫉恶如仇”的一面,然而,他却没有私敌。也就是说,他所憎恶的,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良弼之所以命丧黄泉,其实只是因为,他要维持一个行将就木的守旧王朝,而且,至死不知悔改。由此看来,他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了。
因此,如果真有来生,当他们不再作为水火不容的双方,相逢一笑,旧账一笔勾销,也不是就不可以想象的吧?
当然,这一切,都只能是想象中的事情了。人的一生,是不可重复,不可重来的。因此,俗话所说的“审时度势”“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是自有道理的。生而为人,切不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啊!
此时此刻,彭家珍已经离我们而远去了。
对于这个为共和而生的“大英雄”,我们除了敬仰、怀念,此外,就是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为共和的明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说起来,人们对公历元旦,还是不太熟悉,不太习惯的,平时,人们想得更多的,依然是农历春节。
这农历春节,也就是习惯上所说的“过年”了。不过,有些人或许不太熟悉,这个“年”呢,还有另一种说法,也就是“年关”了。所谓“年关”,就是过年如过关,有些事情,在过年之前,是要有个了断或了结,至少,也是要有一个说法的,比如说,一个做掌柜的,在过年之前,就要把工钱结清,以便于手下的伙计们回家过年……
当然,此时此刻,我真正想说的,就是,清廷的这一个“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