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记哼哈大王

第一一七六章 人事

对杨振来说,徐州不仅地处南北要冲,控制徐州等于控制大运河南来北往的关键地段,而且它还离海岸不算太远,往东走陆路到海州附近的海港也就几百里。

要知道,崇祯年间淮安府的海岸线,跟几百年后的海岸线可不一样。

此时的黄河并非从山东注入渤海,而是从徐州境内往东南,经过宿迁,从淮安府的云梯关入海。

这个河道,是明中期大臣潘季驯治理黄河以后确定下来的河道。

此后的三百年间,黄河都是从淮安府东部沿海的云梯关入海,黄河所带来的大量泥沙将苏北地区的海岸线持续往东推进了相当远的距离。

所以崇祯年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海岸线,远不是三四百年以后的海岸线。

当然了,几百里也不近,但是比起登州、莱州这样的地方来说,徐州离海的这个距离,还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徐州往西可以直通中原腹地,往南又可以直接迅速南下江淮,正可谓是北国之锁钥,南国之门户。

对他人来说,这是一个兵家必争的四战之地。

但对杨振来说,有了来自海上的支援,这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枢纽。

这是他以前想都没敢想的战略宝地,因为他远在辽东半岛,根本无力涉足和经营。

但是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

他很清楚,对于方一藻增设徐州总兵并以郝效忠任之的上书,崇祯皇帝不太可能会反对。

毕竟在中州战乱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徐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了。

与此同时,督师侯恂南逃了,杨文岳也战死了,孙传庭退守陕西了,丁启睿又被罢官下狱了,凤阳总督马士英的人马主力又在庐州、安庆一带对张献忠严防死守。

眼下整个中州地区,方一藻及其率领的登莱援剿先遣军,已经是为数不多可以直接调动的军事力量了。

如果李自成的流贼大军,接下来从汝宁府掉头北上,过黄河,威逼京师,那么方一藻及其率领的登莱援剿先遣军,就更是唯一可以就近阻遏流贼往北进军的朝廷力量了。

所以,不管崇祯皇帝有多么看不上方一藻,到了这个时候,方一藻的提议,他都一定得听。

当然,除了徐州和郝效忠的事情之外,方光琛也在他的长信中提到了沛县豪杰阎尔梅等人,并建议杨振对阎尔梅加以笼络。

杨振听说过阎尔梅,但也只知道他是曾经的复社领袖之一,除了家资豪富之外,还中过举人,人脉很广,在原时空清军入关后,奔走各地联络抗清义士,几次发动抗清起义。

其家人多数死于入关后的清虏捕杀,而他本人则隐姓埋名辗转各地,逃脱了被捕杀的下场,最后七十多岁死于其故乡沛县。

总的来说,杨振对这个阎尔梅还是充满敬意的。

虽然他有复社的经历,而且跟许多东林党人关系密切,但是明亡后他的表现又足以说明,他跟那些人还有很大区别的。

既然如此,那就未必不可用。

所以,杨振欣然接受了方光琛的建议,在方一藻礼聘阎尔梅为登莱巡抚行辕谘议的基础上,亲自签发委任状,正式委任其为金海、登莱二镇的总镇府谘议参军。

位在方光琛这个总谘议之下。

杨振手下的文人本来少,其中能跟江南文人圈子搭上话的人,更是一个都没有。

若是这个阎尔梅最后证明他能够为自己所用,杨振当然很乐意将他正如纳入自己的班底之中。

因此,对于方光琛的这个建议,杨振是很满意的。

尤其是其主动为自己招揽人才的这个劲头,让杨振在回信中对他大加赞赏。

但是,方光琛的有些建议,却也让杨振挠头不已。

比如,其针对原忠义归明军总监军沈器成和都虞候柳林二人如何安排的建议,就让杨振既感到有些意外,同时又有些为难。

让杨振感到意外的是,方光琛在信中向杨振大倒苦水,称此二人自从编入登莱援剿先遣军跟着南下作战之后,就一直自恃身份,企图继续掌握忠义归明军的主导权。

方光琛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沈、柳二人随军南下后一直跟方氏父子争权,企图争夺登莱援剿先遣军的控制权。

在安应昌、于乐吾等将领明确站队支持方氏父子之后,他们才被迫放弃了主导权的争夺,但从此之后一直跟方氏父子不对付。

而这,也是方氏父子急于整编忠义归明军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这次整编过程中,沈、柳二人与方氏父子的冲突彻底公开化。

虽然他们手下的各营将领分得清谁大谁小,最终做出了跟安应昌、安益信父子同样的选择,但是上层不和公开化所造成的第一团营一度军心混乱,却也无法再等闲视之。

正是因为这一点,方氏父子带着登莱援剿先遣军两个团营的主力,奉命前往汝宁府会剿流贼的时候,干脆没带沈、柳二人同去。

而是将他们一个留在了徐州,一个留在了海州,并让跟没有什么嫌隙的本地豪强阎尔梅协助他们留守后方,主要负责处理收拢和赈济灾民的事务。

事实证明,没有沈、柳二人的参与,由忠义归明军改编而成的忠义军第一团营,在安应昌的指挥之下,依然军心安稳,依然有参与应对大战的能力。

如此一来,回到徐州后的方氏父子,直接动了将沈、柳这两尊大神请走的念头。

让杨振感到为难的,恰恰就是这个事情。

方光琛不仅建议杨振召回沈、柳二人,而且建议直接将他们送回汉城的朝人那边去,可见彼此之间嫌隙有多深。

但是杨振不能像他说的那么办。

毕竟这两个人身份特殊,而且把原来的忠义归明军一万两千多人带到中州战场上去作战,他们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能这么随随便便就把人家给打发了。

再说他们当时带去的一万两千多人,如今只剩下七千来人,还被整编为了忠义军第一团营,而他们两个人当初一个是总监军,一个是都虞候,都被淘汰出局。

最后若是两手空空、只身返回汉城,今后其他朝人将领怕是不敢再带人出朝作战了。

但是,他们既然与方氏父子不和,而且嫌隙都公开化了,那杨振也只能做出调整,先将他们召回金海镇再说了。

就算今后不直接领兵了,那也可以干点别的事情嘛。

比如巡视清查金海镇各路屯所户籍与垦荒田亩的事情。

虽然每一船过海的移民,在登船之地与下船上岸之处都有明确记录户数与口数,协理营务处都要掌握,但是移民送达各路安置后,其户口性质与垦荒数目则是由各路协守总兵府自己掌握的。

其中,有一丁从军的人家,是军屯户,因为以地代饷,所以可免除公粮。

而那些家无一人从军的民屯户,不存在以地代饷的情况,所以要按例缴纳公粮。

而且田亩超过一定限额之后,垦荒越多,需要按比例缴纳的公粮就越多。

这些事情虽然协理营务处早有定例,但如今各路管内的屯所与户籍越发多了起来,有没有隐瞒不报的,有没有中饱私囊的,就不好说了。

不是杨振信不过他麾下的各路总兵,而是要趁着各路总兵还都没有多少私心杂念,也还没有坐大的时候,就要把巡视清查的制度尽快建立起来,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种巡视清查各路屯所户籍与田亩的事情,若是交给金海镇现有的总兵或副将,哪一个都不太合适,反而交给沈、柳二人中的某一位,就比较合适了。

他们俩,不管是谁,与杨振麾下各路总兵都不是一路的,这样杨振也能更放心。

当然,在崇祯十五年的闰十一月下旬和十二月上旬的这段时间里,关内中州战场围绕着汝宁府大战连连的同时,冰天雪地的辽西与辽东这边也接连发生了许多事情。

被杨振派去辽西公干的李吉,在闰十一月下底的时候,陪同蓟辽督师府和锦州大帅府的交易队伍一起,趁着下辽河及其两岸沼泽地带结冰上冻的时机,同时也利用清虏议和失败的消息尚未传开的时机,浩浩荡荡进了营口城。

杨振命杨珅代替自己北上营口城,与辽西方面的两支贸易队伍,完成了早已约定好的交易。

从事先准备好的征东军右翼军西海大营海量火器储备和弹药储备之中,拨出了一批冲天炮、飞雷炮以及配套的大量弹药,还有大批飞将军、爆破筒、万人敌等等徒手投掷类和埋设类的爆炸型火器,一次性换来了八千多匹蒙古马和两万多张羊皮、兽皮等皮货。

早前,杨振与洪承撰、祖思他们定下交易的大方向后,剩下的事情都交给了张得贵来谈,而张得贵跟祖思他们谈妥的价格略微高于市价。

毕竟现在的辽东半岛又不是产马地,马匹价格较高,而海对面的登莱地区北直等地,价格虽然适中,但是零散采买以及长途运输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不菲。

所以,一贯精打细算的张得贵,难得的给出了一个高于登莱地区和北直隶地区马骡市价的价格。

一匹普通的蒙古马,折抵银子三十两。

一匹上佳的蒙古马,折抵银子五十两。

一张三尺见方及以上的上好羊皮,统一折抵银子一两五钱,正好是两个飞将军手榴弹的价钱。

不足三尺见方的整张羊皮,则统一折抵银子为一两。

对于这些事情,杨振也不想较真,毕竟各种弹药、火炮通过交易送达辽西之后,最终还是要用在清虏兵马或者边外蒙古部落的身上。

辽西的军队强大一点,金海镇这边的压力也能小一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