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扬州大学(第2页)

张宏根博士一听,赶忙说道:“赵老师,您看您说的,您可是国家的劳动模范,是为国家和人民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啊。要是连您都成了‘走狗的朋友’,那我心甘情愿以走狗为荣!”

这话一出,众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

张启笑得前仰后合,边笑边拍着赵亚夫的肩膀:“赵老师,您可真风趣,这么一说,那些谣言的荒谬就更显而易见了。”

饶毅教授也忍俊不禁,点头道:“是啊,咱们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些无端指责根本站不住脚。”

张宏根博士眼中满是感激,看着赵亚夫说道:“赵老师,有您这话,我们心里可踏实多了。有您这样的前辈理解支持,再大的舆论压力我们也有底气扛过去。”

欢声笑语中,他们继续朝着校园深处走去,轻松的氛围驱散了外界舆论带来的阴霾,大家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了信心。

张宏根带着赵亚夫、饶毅和张启,沿着校园蜿蜒的小径漫步前行,一路上众人热切讨论着科研与行业现状,不知不觉40多分钟过去,来到了一栋现代化的实验楼前。

实验楼的外墙由银灰色金属装饰,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满是严谨的科研氛围。张宏根博士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拨通电话:“喂,我们到实验楼门口了,请大家下来吧。”

不一会儿,实验楼大门打开,几人快步走出。

张宏根博士赶忙转身,满脸热忱地开始介绍:“这位是我们扬州大学的刘巧泉教授,他不仅在行政管理上为学校发展掌舵领航,在学术领域更是成果丰硕,是我们的学科带头人。他长期专注于作物遗传育种、水稻品质遗传改良,主持了30余项国家及部省级课题,在行业内有着深远影响。”

刘巧泉教授面带微笑,主动伸出手,与众人一一相握,握手时沉稳有力,言语间满是热忱:“欢迎各位来到扬州大学,期待这次交流能碰撞出学术火花,促进合作。”

接着,张宏根指向一位头发微白的学者:“这位是马鸿翔教授,我校农学院领军人才特聘教授,深耕小麦遗传育种领域,在抗赤霉病和品质性状的基因挖掘、分子定位等方面成果显着,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少小麦新品种都凝聚着马教授的心血。”

马鸿翔快步上前,和大家握手时微微用力,眼神中透着对学术交流的期待:“很荣幸能与各位交流,盼能共同进步。”

“这位是梁国华教授,江苏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学科带头人。”张宏根继续介绍,“梁教授长期钻研水稻产量性状关键基因的鉴定、抗病基因的遗传及克隆,为水稻分子设计育种贡献卓越。”梁国华戴着黑框眼镜,透着学者的睿智,握手时语气温和:“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能相互学习。”

随后,张宏根又介绍一位年轻学者:“这是付路平老师,别看他年轻,在小麦生物育种和新基因发掘应用上已崭露头角,是我们团队的新生力量。”

付路平脸上满是朝气,握手时微微躬身,谦逊地说:“向各位前辈学习,还请多多指点。”

接着,张宏根说道:“这位是杨晓东教授,专注于园艺作物种质资源与表观遗传育种,在该领域建树颇深。”

杨晓东身形挺拔,握手时爽朗笑道:“欢迎来到科研一线,期待思想碰撞。”

最后,张宏根介绍:“这是许如根教授,长期投身大麦遗传育种与种子工程,成功育成12个大麦品种,获得10个农作物新品种权,为大麦产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许如根笑容和蔼,握手时轻拍对方手背,亲切的说:“一路辛苦了,欢迎交流哈。”

介绍完毕,众人相谈甚欢,一同步入实验楼。

等大家都换上防护服,刘巧泉校长热情的挽着饶毅教授的胳膊,笑容满面地说道:“饶毅教授,久仰大名啊!这次您能来,真是让我们扬州大学蓬荜生辉。上次我们学校召开护理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的学术会议,我就想着要是能邀请到您就好了,可惜当时您事务繁忙没能成行。”

饶毅教授赶忙微微躬身,回握住刘巧泉的手,谦虚地说道:“哎呀呀,刘教授,您过奖了,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做着一些平凡的工作罢了。倒是您刘教授,那可是教育界和科研领域的大专家、大功臣啊。您看看,您主持了30余项国家及部省级各类课题,带着团队在作物遗传育种、水稻品质遗传改良这些重要领域不断钻研,取得了那么多了不起的成果。”

一旁的张启,目光落在刘巧泉的身上,刹那间,上一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他身为华夏国的科学院院士,与刘巧泉教授在各类学术场合频繁碰面,对其成就了如指掌。

刘巧泉教授不但在后来掌舵整个扬州大学,担任校长的职务,他在学术领域也建树颇丰。他主持30余项国家及部省级课题,在作物遗传育种、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方面成果卓着。以通讯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unications》《pnAs》等权威刊物发表200多篇论文,为学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

不仅如此,刘巧泉教授还身兼数职,担任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凭借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引领团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作为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委会副会长,他在行业内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水稻研究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想起往昔,让张启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刘巧泉与袁隆平先生的交集。

2001到2005年,刘巧泉赴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当时袁隆平的小儿子袁定阳也在同一实验室。从袁定阳身上,刘巧泉深切感受到袁隆平对子女教育的严格。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刘巧泉有幸参与了袁隆平与香港中文大学辛世文院士共同合作的科研项目。袁隆平对利用转基因工程技术促进水稻光合作用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表达高赖氨酸蛋白以提升稻米营养品质等探索一直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在项目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而刘巧泉在其中也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在水稻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那些一同参与学术研讨的画面在张启脑海中清晰的浮现,曾经他们围绕科研难题各抒己见,为学术进步共同努力。如今再相见,身份虽有变化,但那份对学术的热忱始终未改。

刘巧泉教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抬手做了个请的姿势,热情地说道:“各位,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参观一下我们引以为傲的实验室,看看我们扬州大学在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领域这些年取得的成果。”

走进宽敞明亮的实验室,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有序摆放,闪烁的指示灯和精密的仪表散发着浓厚的科研气息。刘巧泉校长走到一台大型基因测序仪前,轻轻拍了拍仪器,介绍道:“借助这台先进的设备,我们在水稻基因测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对多个水稻品种的全基因组测序,我们成功挖掘出了一系列与高产、优质、抗逆相关的关键基因,为后续的分子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