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万科研工作者?(第2页)

“2000%?饶教授,这怎么可能?”张启满脸震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饶毅教授解释道:“原本计划的10万名科研工作者,现在我们已经联络到200万名了!这些可都是国内各领域的精英,清一色副研究员和副教授以上职称。

就咱们燕京大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授都踊跃加入了签名队伍。只要是符合职称条件的科研工作者,几乎都积极响应。还有两院院士,原定800名,现在已经有2000名院士同意签名支持了。”

张启被这庞大的数字震撼得一时说不出话,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饶教授,这……这太让人惊喜了!看来大家对转基因技术的前景充满信心啊!”

饶毅教授顿了顿,语气稍作纠正:“哦,我刚数字说得不太准,现在是两千零一十八名院士都同意签名了。这足以证明,科研界对转基因技术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知,大家都清楚这技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张启激动地说:“是啊,饶教授。有这么多科研工作者齐心协力,转基因作物国产化技术落地肯定能加快进程,为咱们国家农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饶毅教授接着语重心长地说:“联名信只是开端,后续还有更重要的事。我们得做好科普工作,让普通民众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优势,消除那些不必要的误解和担忧。你在生物学领域深耕多年,在学生和公众中的影响力也不小,可得多出份力。”

张启坚定地回答:“饶教授,您放心!我一定把科普工作当作重要任务,在课堂上、公开讲座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普及转基因技术知识,引导大家理性看待。”

两人又针对科普形式、内容以及联名信后续递交等事宜详细讨论了一番,才结束通话。张启站起身,望向窗外热闹的校园,心中满是憧憬。他深知,在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转基因作物国产化技术推广之路虽不会一帆风顺,但前途必定充满希望,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科技化大步迈进。

饶毅教授清了清嗓子,接着抛出一个问题:“张启啊,你知道为什么这次联名信的计划推进得如此顺利,还远超预期吗?”

张启一愣,如实的说道:“饶教授,我还真不太明白,您快给我讲讲。”饶毅教授神色变得凝重起来,缓缓说道:“其实啊,以前科研工作者们并非对转基因技术缺乏了解,也不是质疑它的安全性,更不是没有信心。主要是之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太糟糕了,那些支持转基因技术的人,常常遭受无端的攻击和污蔑。每次我们想站出来科普、解释,换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恶意揣测和诋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选择了沉默。”

张启回想起自己曾经在科普转基因知识时遭受的误解和质疑,感同身受地点点头:“是啊,饶教授,我们之前在公开场合讲解转基因技术,也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指责,科普工作太难开展了。”

饶毅教授继续说道:“而且,以前很多科研工作者即便有想法,也觉得加入联名信没什么实际作用,不过是心理上的安慰,道义上的支持罢了。大家都觉得,就算联名上书,科研成果出来了,也难以落地实施,可能过10年、20年甚至30年都没有改变,所以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那现在情况怎么就变了呢?”张启追问道。

饶毅教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自从夏盟成立之后,局面有了很大的转变。

他们大量公益起诉那些造谣诽谤者,让那些毫无根据抹黑转基因技术的人受到了应有的惩戒。

而且,相关转基因项目的成果和进展在舆论上广泛传播,民众对转基因技术增加了信心,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不仅给科研工作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也让大家看到了转基因技术落地实施的可能性。科研工作者们意识到,自己的发声和努力有了实际意义,自然就更积极踊跃地加入我们了。”

“原来是这样,”张启恍然大悟,“夏盟的积极行动和社会舆论的逐渐转变,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的努力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