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MON810号玉米真相(第2页)
在交流的间隙,汉斯·米勒部长有感而发,微微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如今,全球农业科技都在朝着转基因技术等先进领域大步迈进,德国也不能置身事外,这是时代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一切逆潮流而动的企图,就如同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张启目光中满是求知欲,看向汉斯·米勒部长,礼貌地问道:“请问贵国有哪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转基因研究上取得了显着成就呢?又有哪些实验报告有力地证明了转基因的安全性呢?”
汉斯·米勒部长从容一笑,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而后有条不紊地说道:
“在德国,诸多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转基因领域深耕多年,成果斐然。柏林大学早在2000年就开展了转基因作物抗逆性的研究项目,通过对多种作物进行基因编辑,成功培育出能在干旱、盐碱等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新品系,相关实验数据表明这些转基因作物不仅产量稳定,且各项指标均符合安全标准。其研究报告详细阐述了基因改造过程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评估,有力论证了转基因技术在提升作物适应能力方面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哥廷根大学在2015年完成了一项关于转基因食品营养成分的深度研究。他们对比了转基因大豆与传统大豆的营养构成,发现转基因大豆在蛋白质、脂肪以及各类维生素含量上与传统大豆并无显着差异,甚至在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上更具优势。这份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的实验报告,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的营养层面的证据。”
“海德堡大学也不甘落后,2017年,他们的科研团队聚焦于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通过长期田间试验,监测了周边昆虫、鸟类等生物的种群数量和生态行为,结果显示转基因作物并未对非靶标生物产生负面影响,从生态角度佐证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其研究成果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还有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2019年完成了一项关于转基因技术长期安全性的追踪实验。历经多年对食用转基因饲料动物的健康监测,发现实验动物在生长发育、繁殖性能以及各项生理指标上,与食用传统饲料的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这份详实的长期跟踪报告,为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时间维度上的支持。”
汉斯·米勒部长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神情,继续深入介绍:
“德国在转基因技术科研领域,始终占据着世界前列的位置。众多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都积极投身于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先说说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其科研团队全身心投入到基因编辑技术的前沿探索中。在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化上,他们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早在2018年,团队就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crispr-cas系统,相较于传统技术,能够将基因编辑的精准度提高了30%,效率提升了25%。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凭借这一技术,他们能够更精确地对作物基因进行修饰,比如针对小麦,通过精准编辑特定基因,培育出的新品系在干旱环境下,产量较普通小麦提高了20%,且蛋白质含量增加了15%,为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筑牢了根基。”
“而哥廷根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别具一格,他们专注于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从2015年起,便开启了一项为期5年的大型研究项目,在德国多个不同生态区域设立了超过50个田间监测点。通过长期不间断的监测和海量的数据收集分析,他们详细探究了转基因作物与周边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以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为例,研究发现,在有效减少玉米螟等害虫侵害的同时,对七星瓢虫等非靶标益虫的种群数量,在某些区域会出现约10%-15%的波动,但在另一些生态环境较为复杂的区域,这种影响则微乎其微。这些细致且全面的研究成果,为德国乃至欧盟制定科学合理的转基因政策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汉斯·米勒部长侃侃而谈:“虽然德国自身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较少,但在转基因相关产业的出口领域,我们有着独特的优势。德国凭借在生物技术和制药产业的深厚底蕴,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科研领域,我们出口大量转基因技术相关的科研试剂和实验设备。这些产品精度高、稳定性强,像我们研发的基因测序试剂,能够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更准确、高效的基因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中。还有那些先进的基因编辑实验设备,年出口量已经达到了数千套,为世界各地的转基因技术研究提供了硬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