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mRNA研究证明转基因不安全?(第2页)

所以说,诺贝尔奖对微小rnA的研究,不仅没有抹黑转基因,反而是从侧面更加证实了转基因的安全性。”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非转基因水稻里的微小rnA同样会大量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甚至进入血管,但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对人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有力地说明,仅仅是微小rnA进入人体这一现象,根本无法作为判定转基因食物存在危害的依据。”

说到这里,教授微微皱起眉头,似乎对那些误解转基因技术的言论感到无奈:

“还有一点很重要,转基因技术并非像一些人误解的那样‘违背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基因的交流和变异时刻都在发生。比如植物之间通过花粉传播进行杂交,这一过程就会形成新的基因组合。转基因技术只是在更精准、更可控的条件下实现基因的转移和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像提高农作物产量,让更多人免受饥饿困扰;改善农作物品质,为人们提供更营养健康的食物;增强农作物抗逆性,使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长,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

“所以,无论是从微小rnA的作用机制,还是从转基因技术的本质和安全性评估体系来看,都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转基因技术是安全可靠的,并且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改善人类健康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而不是被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所误导。”教授说完,微微靠向椅背,等待着比尔·盖茨的回应。

比尔·盖茨听完,脸上露出由衷的赞赏,不禁鼓掌说道:

“教授,您解释得太精彩了!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把rnA与转基因技术的关系,以及转基因技术的本质和安全性阐述得明明白白。

rnA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小分子rnA,从本质上来说,它自身不具备任何毒性。转基因的核心在于引入新基因从而表达特定蛋白质,其安全性主要取决于表达出的蛋白质。而rnA主要作用是调控和抑制蛋白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转基因的安全性毫无关联。即便rnA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也仅仅是发挥它抑制蛋白质的特性而已。

那些谣言在您的科学解读下,简直不堪一击。有您这样的专家为科学发声,是科学界之幸,也是大众之福。希望您能多参与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真相,不再被不实言论误导。”

这时,张启凑近电脑屏幕,和两位教授打了招呼,开口询问道:“2011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张辰宇教授就带领团队发现,转基因水稻中的微小rnA(如ir168a)可能会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血液。请问二位教授,这些与转基因安全性有逻辑关系吗?”

这次轮到加里·鲁夫昆教授开口,只见他微微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无奈,接着说道:

“我对这个事情有所了解。张辰宇教授团队关于转基因水稻中微小rnA的研究,本质上只是科学探索进程里的一个初步发现罢了。就算当初他的发现是正确的,也绝不能证明转基因作物存在问题。恰恰相反,从科学逻辑上推导,这反而能更好的证明转基因是安全可靠的。”

他坐直身子,神色认真,继续条理清晰地阐述:

“后来的发展大家也都清楚,张辰宇教授自己也意识到他的研究成果被严重误读了。在2018年,他公开声明了三点。

第一点,他的实验结果,全球同行在尝试重复时,均以失败告终,没有任何一个团队能成功重复其实验,这就说明该实验的可重复性存疑。

第二点,他自己再次进行了一遍实验,并且大方承认自己原先的实验出现了错误,结果属于假阳性,这意味着最初的实验结论并不可靠。

第三点,他着重强调了自己的研究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并无直接关联。

可即便如此,那些不实言论还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误导了大众。”

教授摊开双手,一脸感慨:“科学研究本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的过程,出现错误很正常。但关键是,不能让这些错误的、未经证实的研究结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制造恐慌、误导公众对转基因技术认知的工具。”

张启点了点头,有条不紊地开口:

“二位教授,这是我的观点。在分子生物学领域,rnA的作用机制相当关键。rnA主要凭借其种子序列,与靶rnA的3'utr区域实现互补配对结合。在细胞内部,微小rnA会与Ago蛋白等共同组建沉默复合体,也就是risc。”

“当rnA的种子序列和靶rnA的互补程度较高时,risc就会发挥调控作用,它要么抑制rnA的翻译起始过程,从源头阻止蛋白质的合成;要么促使rnA脱腺苷酸化,让其降解,通过这两种方式实现对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

话锋一转,张启神色变得严肃,继续说道:“但要明确的是,rnA与转基因安全性之间,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关联。我们都知道,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表达产物主要是蛋白质,而rnA主要负责转录后调控内源性基因表达,二者的功能和作用方向大相径庭。”

“尽管在部分研究中发现,植物rnA有可能进入动物体内,”张启微微皱眉,强调道,“但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rnA会因为转基因操作,就产生特异性变化,进而影响转基因的安全性。在已开展的海量转基因安全性评估实验里,从分子层面的基因测序分析,到细胞层面的功能检测,再到个体水平的生理指标监测,多项检测结果均未显示rnA与转基因安全性存在必然联系。”